【目的】探讨盐酸米诺环素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临床意义,以期为该表型玫瑰痤疮的治bioimage analysis疗提供指导和建议。【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0例以红斑毛细血管扩张为主要表型的玫瑰痤疮患者,予口服盐酸米诺环素100mg/天治疗8周,治疗前后使用分光测色仪、无创性皮肤生理功能测试仪、VISIA面部分析仪、研究者全球评分量表(IGAS)检测评估面部皮损部位皮肤的a*值、红斑指数、TEWL值和红斑评分;分别于治疗前后在面部同一部位皮肤进行乳酸刺痛试验和辣椒素试验;通过自觉症状程度分级VX-765 IC50、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其治疗前后的自觉症状、生活质量、睡眠情况、焦虑及抑郁状况进行调查,采用SPSS2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20例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患者口服盐酸米诺环素100mg/天治疗8周后,面部皮肤a*值、红斑指数、TEWL值、红斑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灼热、刺痛、水肿、干燥等自觉症状较治疗前明显缓解;乳酸刺激试验、辣椒素试验阳性百分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玫瑰痤疮患者活力(VT)、精神健康(MH)、心理健康分数(MCS)分数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SQI总分、SAS分数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DS分数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结论】口服盐酸米诺环素100mg/天治疗8周可显著改善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患者面部红斑、自觉症状、皮肤屏障功能、皮肤敏感度、神经血管调节功能;同时,患者生活质量、睡眠情况、焦虑状况确认细节得到改善。
Author: admin
10例面部线状红斑狼疮皮肤镜表现与病理相关性
目的分析线状皮肤型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皮肤镜表现和组织病理的LY-188011体内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10例线状皮肤型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表现、皮肤镜表现及组织病理改变进行分析。结果 10例面部线状红斑,其走向与Blashcko线一致,皮肤镜表现为毛囊CH-223191体外角栓,部分毛囊呈红黄色均质结构,毛囊周围见短线状血管扩张及灰褐色颗粒状色素沉着。病理表现:表皮角化不全,表皮略萎缩,表皮突变平,部分毛囊角栓,表皮内见单个坏死的角质形成细胞,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浅层可见噬黑素细胞,附属器及血管周围见中等密度或致密淋巴细胞浸润所有患者均无系统受累的证据。结论线状皮肤型红斑狼疮是红斑狼疮的罕见变异型,不引起系统受累,临床上为条线状及条带状红斑,沿Blashcko线分布,皮肤镜可见毛囊角栓,毛囊周围见短线状血管扩张,可成网状血管结构,皮损可见灰褐色颗粒状色素沉着;病理结果大部分表现为表皮角化不全、表皮略萎缩、表皮凸变平,部分毛囊角栓,基底液化变性,真皮见噬黑素细胞。在皮肤镜和病理相关性中表皮,皮肤镜中的黑褐色颗粒对应病理Specific immunoglobulin E真皮浅层噬黑素细胞,皮肤镜的毛囊角栓和病理的毛囊角栓形成对应关系,毛囊淡红色均质结构及血管扩张是否和毛囊周围及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有关系,我们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
DEK通过β-catenin调控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癌增殖的机制研究
目的:探究DEK调控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相关性胃癌增殖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材料与方法:应用生信数据库分析DEK与H.pylori相关性胃癌的相关性;构建H.pylori感染模型;应用CCK-8、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染色等实验检测差异表达DEK对H.pylori感染细胞增殖活性、凋亡和自噬的影响;应用差异富集分析、PPI等预测DEK调控H.pylori相关性胃癌增殖所SAHA涉及的关键因子;应用Western blot实验明确DEK与关键因子之间的调控关系。结果:DEK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p<0.05),且其高表达与H.pylori感染、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DEK与CagA的表达呈正相关,且DEK可调控H.pylori感染模型的增殖活性;长期给于H.pylori裂解液刺激可上调正常胃上皮细胞GES-1和胃癌细胞SGC-7901的Bcl2蛋白表达水平、下调cleaved-Caspase 3、Bax和LC3BⅡ/LC3BⅠ表达水平(p<0.01),而在此基础上进行DEK沉默可逆转Bcl2、Bax和LC3BⅡ/LC3BⅠ表达变化;过表达β-catenin可逆转DEK沉默所导致的Bcl获悉更多2、Bax、LC3B表达变化(p<0.01)。结论:DEK可通过β-catenin调控H.pylori相关性胃癌的非Caspase依赖性凋亡和自噬,从而影响H.combined bioremediationpylori相关性胃癌的增殖。
复方铝酸铋颗粒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的临床效果
目的 观察复方铝酸铋颗粒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6月—2022年7月龙岩市第二医院收治的Hp相关性胃溃疡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铝酸铋组与三联用药组各48例Cell Cycle抑制剂。三联用药组给予三联疗法,铝酸铋组在三联用药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复方铝酸铋颗粒治疗,2组患者均连续用药14 d。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胃肠功能(血清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Ⅰ/Ⅱ)、炎性因子(血清白介素-1β、C反应蛋白)及不良反应。结果 铝酸铋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92%,高于三联用药组的83.33%(χ~2=4.414,P=0.036);治疗14 d后,2组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胃泌素-17水平低于治疗前,胃蛋白酶原Ⅰ/Ⅱ高于治疗前,且铝酸铋组降低/升高幅度大于三联用药组(P<0.01或P<0.05);2组患者血清白介素-1β、C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铝酸铋组低于三获悉更多联用药组(P<0.01);铝酸铋组与三联用药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92%vs. 20.83%,χ~2=0.061,P=0.805)。结论 复方铝酸铋颗粒联合三联疗法治疗Hp相关性胃溃疡效果OIT oral immunotherapy较好,可缓解胃肠黏膜炎性反应,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且安全性较高。
基于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疾病认知、症状改善及自我效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基于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患者疾病认知、症状改善及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慢性肾炎患者,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常规护理)和观察组(40例,基于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后,观selleck激酶抑制剂察组的疾病知识掌握度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水平及尿蛋白含AZD1152-HQPA量均低于对照组biomarker conversion(P<0.05);观察组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74)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可促进慢性肾炎患者的肾功能改善,提高疾病认知水平、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
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的抗菌药物治疗腹腔感染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目的 基于CiteSpace、VOSviewer等软件对近年来抗菌药物治疗腹腔感染的相关文献进行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方法 检索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中2012—2022年抗菌药物治疗腹腔感染相关文献,对所得文献的国家、研究机构、期刊、作者、DNA intermediate关键词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应用VOSviewer、Citespace、Scimago Graphica软件生成可视化图谱。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4 171篇文献,2012—2022年的发文量逐年增长;发文量最多Wnt-C59说明书的国家是美国,最多的机构是法国研究型大学联盟,最多的期刊是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最多的作者是BONOMO R A。关键词共现分析显示,研究热点主要为“抗生素耐药性”“新抗生素研发”“重症感染管理和治疗”;聚类分析显示,抗菌药物治疗腹腔感染的研究方向主要为“生物被膜”“抗菌药物管理”“抗生素耐药性”“药物代谢动力学”“肠道微生物群”“幽门螺杆菌”;突现词分析Decitabine显示,“工具”“艰难梭菌”“设计”“噬菌体”是目前的研究前沿。结论 抗菌药物治疗腹腔感染的研究热度近年来呈上升趋势,抗生素耐药性、新抗生素研发、肠道细菌感染管理和治疗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和热点。
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的抗菌药物治疗腹腔感染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目的 基于CiteSpace、VOSviewer等软件对近年来抗菌药物治疗腹腔感染的相关文献进行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方法 检索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中2012—2022年抗菌药物治疗腹腔感染相关文献,对所得文献的国家、研究机构、期刊、作者、DNA intermediate关键词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应用VOSviewer、Citespace、Scimago Graphica软件生成可视化图谱。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4 171篇文献,2012—2022年的发文量逐年增长;发文量最多Wnt-C59说明书的国家是美国,最多的机构是法国研究型大学联盟,最多的期刊是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最多的作者是BONOMO R A。关键词共现分析显示,研究热点主要为“抗生素耐药性”“新抗生素研发”“重症感染管理和治疗”;聚类分析显示,抗菌药物治疗腹腔感染的研究方向主要为“生物被膜”“抗菌药物管理”“抗生素耐药性”“药物代谢动力学”“肠道微生物群”“幽门螺杆菌”;突现词分析Decitabine显示,“工具”“艰难梭菌”“设计”“噬菌体”是目前的研究前沿。结论 抗菌药物治疗腹腔感染的研究热度近年来呈上升趋势,抗生素耐药性、新抗生素研发、肠道细菌感染管理和治疗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和热点。
NLRP3信号通路在APP/PS1小鼠肾脏老化损伤中的作用及人参皂苷Rg1的调节作用
肾脏作为维持人体生命和正常功能所必需的重要器官,同时也是人体最容易老化的器官之一。肾脏在衰老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结构病变,异常的纤维形成将损害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平衡,导致终末期肾脏疾病的发生,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而危害健康。然而,衰老相关肾损害的确切机制仍不清楚。氧化应激和炎症在衰老相关疾病的病因学中起着关键作用。APP/PS1小鼠是常用的多基因转基因小鼠模型,用于研究阿尔兹海默症和相关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因APP/PS1转基因小鼠多用于老龄化相关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且相关研究通道多与钙离子通道相关;结合本课题组前期有关该类小鼠与NLRP3通路之间关联的研究,因此本课题拟以APP/PS1小鼠与NLRP3信号通路为切入点,深入研究NLRP3炎性小体对增龄性肾脏损害的作用及分子机制。人参皂苷Rg1(Ginsenoside 1,Rg1)是一种重要的抗衰老活性成分,已被证实对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自噬反应等多种途径有一定程度的调控作用,同时前期实验也证实Rg1对于普通老龄化小鼠相关肾损伤有改良效果。本项目拟以老龄APP/PS1小鼠为对象,探讨NLRP3信号途径对老年性肾衰纤维化的影响机制及人参皂苷Rg1对其的调控作用。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NLRP3信号通路在APP/PS1小鼠肾脏老化纤维化损伤的作用,并研究药物人参皂苷Rg1对于APP/PS1小鼠肾脏老化纤维化损伤改善作用的机制。方法选用6个月龄的APP/PS1雄性小鼠及野生型(WT)小鼠共48只,随机分为6组(n=8):分别为WT-9M对照组、APP/PS1-6M模型组、APP/PS1-9M模型组、APP/PS1-9M+Apocynin(50 mg/kg)组、APP/PS1-9M+Rg1(5 mg/kg)组、APP/PS1-9M+Rg1(10 mg/kg)组。其中WT-9M组为对照组,APP/PS1-6M组为治疗前对照组,APP/PS1-9M+Apocynin(50 mg/kg)组为阳性药物对照组,APP/PS1-9M+Rg1(5 mg/kg)组及APP/PS1-9M+Rg1(10 mg/kg)组为药物对照组。APP/PS1-9M+Apocynin(50 mg/kg)、APP/PS1-9M+Rg1(5 mg/kg)及APP/PS1-9M+Rg1(10 mg/kg)三组给予新鲜配制好的定量浓度药物,给药时间段为六月龄至九月龄,共12周;给药剂量0.1毫升/10克体重。WT-9M对照组及APP/PS1-9M模型组小鼠在与给药组小鼠给药同时给予新鲜配制好的等量溶剂0.5%CMC-Na溶液,给药时间段为六月龄至九月龄,共12周;给药剂量0.1毫升每10克体重。六组小鼠仍按正常生长方式饲养,观测造模期间各项指标及状态变化。12周造模结束后,断水断粮24小时后处死小鼠,采集各组小鼠血清及肾脏组织,分组编号保存妥当后用于后期各项实验指标检测。用BUN、Scr测定小鼠的肾脏功能;采用老化有关的β-半乳糖苷酶法测定肾脏的老化程度;用HE、油红O染色观察肾脏的病理改变;用免疫共沉淀法(IHC)观察小鼠肾脏中获悉更多的胶原蛋白纤维改变;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肾脏组织肾脏纤维化及衰老蛋白TGF-β和β-Gal的表达情况;IHC(KIM-1)染色检测小鼠肾脏组织KIM-1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肾组织炎症反应相关蛋白NLRP3,Caspase-1,IL-1β的表达情况;IHC(NLRP3)染色检测小鼠肾组织NLRP3的定位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肾组织钙离子通道相关蛋白p-PLC,PLC,CN,NFAT2的表达情况。结果血清指数的测定表明:给药后,小鼠血浆尿素氮、肌酐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β-半乳糖苷酶法结果表明:Apocynin、Rg1(5,10 mg/kg)可降低肾脏中β-半乳糖苷酶的表达。HE及油红O染色结果表明Apocynin、Rg1(5、10 mg/kg)能显著减轻APP/PS1-9M组肾脏衰老造成的肾损害,减轻肾组织脂肪沉积,对肾衰老进程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免疫组化染色发现,给药组较模型组显著减少了衰老小鼠肾脏的胶原蛋白沉积。IHC(KIM-1)染色显示,Apocynin、Rg1(5,10 mg/kg)组较模型组显著减少KIM-1的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Apocynin和Rg1(5,10 mg/kg)组处理显著降低了肾组织TGF-βprogrammed necrosis和β-Gal的表达,同时人参皂苷Rg1呈现一定程度剂量依赖性。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Rg1(10 mg/kg)处理显著降低APP/PS1小鼠肾组织NLRP3及caspase-1的表达,Rg1(5mg/kg)处理组相对于模型组对APP/PS1小鼠的caspase-1的降低效果明显,对于NLRP3的降低效果不明显;IHC(NLRP3)染色结果显示,Rg1(5,10 mg/kg)可显著下调APP/PS1小鼠肾小球和肾小管NLRP3的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Apocynin和Rg1(5,10 mg/kg)组能降低确认细节p-PLC,PLC,CN,NFAT2的表达,同时以Rg1(10mg/kg)剂量的降低效果最为明显。结论研究发现,与WT-9M及APP/PS1-6M相比,APP/PS1-9M模型小鼠模型存在显著的老化相关肾脏损害及纤维化。肾脏老化可引起NLRP3炎性小体活化。NLRP3在衰老肾脏中表达升高,并与肾脏纤维化及肾脏损伤密切相关。因此,NLRP3炎性小体可能成为防治增龄性肾脏损伤的新靶点。人参皂苷Rg1能显著改善老年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功能。Rg1可显著抑制KIM-1和NLRP3在肾脏中的表达。Rg1可通过PLC-CN-NFAT2途径抑制肾脏NLRP3炎性小体活化,从而改善肾脏老化所致的肾脏损伤及纤维化。
以护理为主导的慢病管理对癫痫患儿情绪、睡眠障碍等的影响
目的:探讨以护理为主导的慢病管理对癫痫患儿情绪、睡眠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江苏省南通市第一人medical curricula民医院/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癫痫患儿66例进行回顾性研究,依据护理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观察组给予以护理为主导的慢病管理,对照组给予常规管理。统计分析2组情绪障碍、日常生活能力、智能状况、睡眠状况、Compound C缺陷感、自尊程度、生命质量、遵医情况、健康行为领域问题发生情况、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家长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RS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儿童焦虑型情绪障碍筛查量表(SCARED)、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即刻记忆、短时记忆、语言理解、语言表达、语言复述、时间地点定向、物体命名、注意与计算、图形描画、阅读理解评分及简易智能量表(MMSE)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Berlin睡眠问卷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缺陷感量表(FIS)、自尊量表(SES)、认知功能、发作担忧、生命质量、总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遵医率96.97%(32/33)高于对照组75.76%(25/33)(χ~2=4.632,P<0.05)。观察组患儿的用药、营养、睡眠问题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不良事件发生率3.03%(1/33)低于对照组selleck激酶抑制剂24.24%(8/33)(χ~2=4.632,P<0.05)。观察组患儿的家长满意度96.97%(32/33)高于对照组72.73%(24/33)(χ~2=7.543,P<0.05)。结论:癫痫护理中以护理为主导的慢病管理较常规管理更能改善癫痫患儿情绪和睡眠障碍。
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的社会心理因素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研究
目的:了解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NSSI)的现状,并探讨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NSSI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变化。方法:以2022.6-2023.12月于山东省戴庄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科住院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问卷评估入组者的情况,根据评估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无genetic carrier screeningNSSI行为组和有NSSI行为组。使用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巴瑞特冲PD0325901价格动型人格问卷(BIS-11)、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各组进行心理信息采集。使用日本光电EMB-2306肌电诱发电位仪对各组患者的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进行评估,采用SPSS 25.0软件将所有收集整理后的数据进行一系列的统计分析。结果:1.本研究入组的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中,共有115名完成所有心理问卷及50例完成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评估,其中有NSSI行为的患者为84人,无NSSI行为的患者为31人。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NSSI行为的发生以14岁的患者人数最多,为26人。有NSSI行为者女性(69人)多于男性(15人)。最常见的自我伤害方式是故意掐伤自己。实施NSSI行为最常见的目的是为了缓解焦虑、抑郁情绪。无NSSI行为组和有NSSI行为组在性别、家庭居住地、父母婚姻情况、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有留守经历,是否遭受过校园欺凌、是否有家族史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NSSI行为组较无NSSI行为组,常伴有较多的精神病性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NSSI行为组的HAMD-24总分显著高于无NSSI行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有NSSI行为组述情障碍总分、难以识别自己的情感、难以描述自己的情感得分均显著高于无NSSI行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有NSSI行为组冲动性总分、运动冲动性、无计划冲动性、认知冲动性得分均显著高于无NSSI行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确认细节.有NSSI行为组家庭独立性、道德宗教观得分均高于无NSSI行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有NSSI行为组积极应对方式得分低于无NSSI行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二元logistics分析结果显示,HAMD-24总分(or=1.29、P=0.011)、精神病性症状(or=0.16,P=0.016)、无计划冲动性(or=0.21,P=0.03)独立性(or=12118.34,P=0.04)因素依次进入NSSI行为影响因素的回归方程。7.有NSSI行为组的听觉P3a潜伏期、P3b潜伏期较无NSSI行为组显著延长,P3a波幅、P3b波幅较无NSSI行为组显著降低,差异具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SSI行为的发生与焦虑情绪、抑郁情绪、精神病性症状、冲动性、述情障碍、家庭关系以及应对方式有关,且HAMA-24总分、精神病性症状、无计划冲动性、家庭成员独立性是其独立的影响因素。有NSSI行为的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较无NSSI行为的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可能具有严重的注意力及记忆力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