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及组织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水平与肾病综合征患者泼尼松治疗效果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外周血及组织糖皮质激素受体(GR)表达水平与Medicina del trabajo肾病综合征(NS)患者泼尼松治疗效果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9月重庆市沙坪坝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NS患者138例,均予以泼尼松治疗,根据治疗效果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收集2组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影响NS患者泼尼松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使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图拟合外周血及组织GR表达水平与NS患者泼尼松治疗效果间的相关性。结果 截至随访结束,最终纳入133例患者(5例失访),其中43例无效(32.33%),90例有效(67.67%);无效组尿γ-CSF-1R抑制剂谷氨酰转肽酶(γ-GT)、肾小球GR、外周血GR表达水平低于有效组,24 h尿蛋白水平高于有效组(P<0.05)。多因素logistic显示:尿蛋白(OR=5.394,95%CI 2.120~13.720)为NS患者泼尼松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尿γ-GT(OR=0.950,95AM-2282临床试验%CI 0.907~0.995)、肾小球GR(OR=0.570,95%CI 0.392~0.827)、外周血GR(OR=0.995,95%CI 0.992~0.997)为NS患者泼尼松治疗效果的保护因素(均P<0.05)。限制性立方条图显示,外周血及组织GR水平与NS患者泼尼松治疗效果呈显著非线性关系(χ~2=31.760,P<0.001;χ~2=20.770,P<0.001)。结论 外周血及组织GR表达水平与NS患者泼尼松治疗效果存在相关性。

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对脂多糖诱导抑郁样行为大鼠脾脏α7nAchR/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

目的:观察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taVNS)对脂多糖(LPS)诱导抑郁样行为大鼠脾脏α7烟碱乙tubular damage biomarkers酰胆碱受体(α7nAchR)/Janus激酶2(JAK2)/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taVNS抗抑郁的作用机制。方法寻找更多:SD大鼠和α7nAchR基因敲除大鼠(简称α7)分别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taVNS组,每组6只。SD taVNS组和α7 taVNS组每天进行1次30 min的taVNS干预(第1—9天)。通过腹腔注射1 mg/kg LPS(第8天)建立抑郁样行为大鼠模型。旷场实验记录干预后(第9天)大鼠旷场实验平均速度、活动时间和边上不动时间,采用电化学发光多因子方法检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IL)-10、CXC趋化因子配体1 (CXCL1)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脾脏磷酸化(p)-JAK2、p-STAT3蛋白表达。结果:与SD空白组比较,SD模型组大鼠旷场实验平均速度、活动时间,脾脏p-JAK2、p-STAT3蛋白表达量显著减少(P<0.01,P<0.05),边上不动时间,血清IL-10、CXCL1含量显著增加(P<0.001,P<0.01,P<0.05);与SD模型组比较,SD taVNS组旷场实验平均速度、活动时间,脾脏p-JAK2、p-STAT3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P<0.01,P<0.001),边上Lorlatinib不动时间,血清IL-10、CXCL1含量显著减少(P<0.001,P<0.05)。与α7空白组比较,α7模型组旷场实验平均速度、活动时间,脾脏p-JAK2蛋白表达量显著减少(P<0.05,P<0.001,P<0.01),边上不动时间,血清IL-10、CXCL1含量显著增加(P<0.001,P<0.01); α7模型组与α7taVNS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SD taVNS组比较,α7 taVNS组旷场实验边上不动时间、血清IL-10含量增加(P<0.001,P<0.05),脾脏p-JAK2、p-STAT3蛋白表达减少(P<0.01,P<0.05)。结论:taVNS可能通过调节脾脏α7nAchR/JAK2/STAT3信号通路发挥抗炎作用,从而改善LPS诱发的大鼠抑郁样行为。

T2DM患者尿β2-MG及血清OST、25(OH)D3水平与糖尿病肾病发病风险的关系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尿β2微球蛋白(β2-MG)及血清骨钙素(OST)、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水平及与糖尿病肾病(DKD)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7月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收治的DKD患者112例(DKD组)、单纯T2DM患者53例(T2DM组)、同期在医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49名(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比较三组临床资料、尿β2-MG、血清OST、25(OH)D3、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及肾小球滤过率(eGFR)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模型分析Blebbistatin化学结构尿β2-MG、血清OST、25(OH)D3与肾功能指标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DKD的因素;绘制R更多OC曲线分析尿β2-MG、血清OST、25(OH)D3对DKD的预测价值。结果 尿β2-MG、血清Scr及BUN水平比较,DKD组>T2DM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GFR、血清OST及25(OH)D3水平比较,DKD组Viral respiratory infectionD3水平与肾功能密切相关,并参与DKD的发病机制,是DKD发生的影响因素。

系统性红斑狼疮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临床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目的:探讨SLE合并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而构建临床预测模型来预测SLE患者发生感染的风险,并对模型进行内部和外部验证,评估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实用性,为临床识别和预测SLE患者中具有感染的高风险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兰州大学第二医selleckchem LY294002院风湿免疫科住院治疗的121例SL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感染组61例,非感染组60例),选取甘肃省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部的27例SLE患者和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部的29例SLE患者作为外部验证组,比较感染组与对照组基线资料,并进行LASSO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因子,对筛选出的影响因子再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到最终预测因子,然后根据得到的预测因子构建列线图模型,最后对列线图进行内外部验证并评价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临床实用性等。结果:1.与SLE非感染患者相比,SLE合vaccine and immunotherapy并感染患者更容易出现呼吸系统症状、胸膜炎、心包炎、发热等症状,且疾病常处于中高活动度,长期使用大剂量激素(P<0.05),同时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比例、BUN、肌酐、尿酸、同型半胱氨酸、补体C1q、CRP、PCT、IL-6、铁蛋白、ANu A阳性率、尿蛋白水平、尿潜血、UTP、尿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非感染患者(P<0.05),而SLE非感染患者淋巴细胞比例、嗜酸性粒细胞数、血红蛋白、HDL、白蛋白、Ig A、补体C3水平明显高于感染患者(P<0.05)。2.SLE合并感染常见的感染部位为呼吸道(34.5%)、泌尿系统(26.4AMG510分子式%)和浆膜腔(25.3%)。细菌是最常见的感染病原体(62.5%),肺炎支原体次之(20.8%),其次是真菌(8.3%)和病毒(8.3%)。3.LASSO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嗜碱性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白蛋白、Ig A、IL-6、铁蛋白、尿蛋白、尿白细胞计数、SLEDAI评分、疾病重度活动是SLE合并感染的影响因素。4.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尿蛋白、尿白细胞计数、疾病重度活动、SLEDAI评分和铁蛋白水平升高是SLE合并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血红蛋白和白蛋白水平升高是SLE合并感染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5.以尿蛋白、疾病重度活动、尿白细胞计数、SLEDAI评分、铁蛋白、血红蛋白和白蛋白7个预测因子构建列线图模型并进行了内外部验证,经ROC曲线、校准曲线、决策曲线及Hosmer-Lemeshow检验后,认为该模型的区分度良好,拟合度和预测性能好,临床实用性强。结论:1.尿蛋白水平、尿白细胞计数、疾病重度活动、SLEDAI评分、铁蛋白水平升高是SLE合并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血红蛋白和白蛋白水平升高是SLE合并感染的独立保护因素。2.以尿蛋白水平、尿白细胞计数、疾病重度活动、SLEDAI评分、铁蛋白水平、血红蛋白水平和白蛋白水平作为最终预测因子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区分度和校准度高,拟合性良好,临床实用性强,对预测SLE患者发生感染风险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

轻度低龄的自闭症儿童家庭干预产品设计研究

自闭症谱系障碍占我国儿童精神残疾的36.9%,是导致儿童精神残疾的首要原因之一。在自闭症儿童目前的干预研究中发现,家庭因素对自闭症儿童的影响相较于普通儿童更为关键LY294002化学结构和深远,家庭干预是促进自闭症儿童康复的重要因素,也是匮乏又亟需的研究方向之一。现实中家庭干预存在着重重困难:(1)干预产品市场的空白导致家庭场景的干预手段十分匮乏;(2)自闭症儿童存在由核心功能障碍导致的心理模型和人际相处距离的异常。这些差异深刻地影响着自闭症儿童对人际关系的理解与协调,令家长在干预过程中难以把握其心理模式与相处模式。autophagosome biogenesis故而本文基于心理模型和个体空间距离的角度,对自闭症儿童家庭干预所使用的产品,进行设计理论研究。针对自闭症儿童的异常心理模式,论文使用Gephi对“安全型依恋”和“沉浸理论”的理论建构进行SCH772984 molecular weight聚类分析得到相应设计因素,将层次分析法(AHP)、灰色关联法(GRA)和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三种方法综合运用,以改善自闭症儿童自身社会交往障碍、情绪障碍、认知障碍、感觉障碍四个方面为准则,建立了“自闭症儿童家庭干预产品设计”的设计指导模型与量化评估模型,并应用到自闭症儿童家用康复干预产品的设计实践中,综合评估选择出最佳方案。而针对其相处模式,基于探索自闭症儿童的个体空间距离对家庭干预流程的影响。通过调研与对自闭症儿童进行实验记录,判断自闭症儿童个体空间距离的范围和特点。对于家长干预过程来说,对患儿个体空间距离的了解更容易把握相处距离和流程,降低实现干预目的的难度;对于干预产品设计来说,能为其提供指导因素——不仅需要满足使用者生理尺寸需求,还需要考虑到个体心理所导致的个人空间距离因素。最终基于定性与定量研究建立了设计指导与评估模型,应用到自闭症儿童家用康复干预产品的设计实践中,综合评估选择出最佳方案,实践应用证明本文建立的理论模型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推广价值。

抗生物附着偕胺肟基材料的制备及其海水提铀性能研究

海洋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其中的铀资源储量则有45亿吨之多。如果能够成功开采海水中的铀,不仅能够提供海量的核能原料,更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提升人们对核能可持续性发展的信心有着巨大的作用。但海水提铀的工业规模化开采目前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困难,分别是海水中铀的浓度极低,以及海洋生物在浸海材料上的生物附着。因此,海水提铀材料需要兼具有效从海水中提取铀、同时降低生物附着效果这两个特点。在本研究中,通过使用聚乙烯吡咯烷酮作为致孔剂,并分别以纳米银和锌作为抗菌剂,以偕胺肟基作为铀的特征吸附基团,设计了两种兼具吸附性能和抗菌性能的多孔材料:载银多孔偕胺肟化聚丙烯腈纳米纤维(Ag@AO-PAN PNF)和载锌多孔偕胺肟化聚丙烯腈微胶囊树脂(Zn@AOPopulation-based genetic testing-PAN PMR),并在铀加标真实海水中,对会导致材料吸附效果变化的因素,以及材料的吸附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铀加标真实海水环境中,两种材料的吸附热力学模型均符合Langmuir模型,其中Ag@AO-PAN PNF对U(Ⅵ)的最大吸附容量为34.17 mgBMN 673/g,Zn@AO-PAN PMR对U(Ⅵ)的最大吸附容量为50.30 mgselleckchem Docetaxel/g,表明两种吸附材料均有较强的铀吸附性能。离子选择性实验表明,两种吸附材料对U(Ⅵ)都有很好的选择性。同时,对材料抗菌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两种材料均具有一定的抗生物附着性能,可通过促进细菌内ROS的生成,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十二味乌梅汤治疗失眠的作用机制

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十二味乌梅汤治疗失眠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通过Batman、TCMSP数据库检索十二味乌梅汤药物的相关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采用Cytocape构建十二味乌梅汤-失眠-潜在靶点网络图。通过交互靶点GO功能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研究十二味乌梅汤和失眠的相关生物学过程和信号通路。将十二味乌梅汤的关键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得到十二味乌梅汤中134种有效活性成分,187个潜在治疗靶点,153个靶点与失眠关系密切。MK-4827配制通过GO功能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Thai medicinal plants现,十二味乌梅汤治疗失眠的机制最有可能和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并发症信号通路、化学致癌-受体激活通路等相关。通过分子对接验证表明部分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之间具有良好的结合性,其中槲皮素为主要活性成分中潜在靶标数最多。结论:十二味乌梅汤可通过调节不同基因来调控不同的信号通路达到治疗失眠的作用,体现了中药复方具有多成分、多通路、多靶点的特点,为进一步深入的临床RepSox配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Cysc和SDF-1及VEGF-C联合检测对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诊断价值探讨

目的 探讨胱抑素C(Cysc)、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联合检测与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T2DN)的关系及其对早期T2DN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1-01-10-2022-01-10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00Biogas residue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24 h蛋白排泄率(UACR)分为单纯2型糖尿病组(n=58)和早期T2DN组(n=42)。另选取同院同期无糖尿病健康体检者50名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其Cysc、SDF-1、VEGF-C,比较3组Cysc、SDF-1、VEGF-C、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肌酐、尿酸水平,并分析各指标与早期T2DN的关系及其诊断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单纯2型糖尿病组比较,早selleck GDC-0068期T2DN组Cysc[(2.21±0.61) mg/L,t=15.689,P<0.001;t=10.730,P<0.001]、VEGF-C[(290.42±62.01) pg/mL,t=6.697,P<0.001;t=4.180,P<0.001]、糖化血红蛋白[(9.41±0.46)%,t=53.166,P<0.001;t=7.503,P<0.001]、血肌酐[(78.52±9.53)μmol/L,t=3.943,P<0.001;t=2.044,P=0.044]水平较高,SDPLX3397临床试验F-1[(5.41±0.42) ng/mL,t=6.243,P<0.001;t=2.768,P=0.007]水平较低;与对照组比较,早期T2DN组空腹血糖[(8.65±1.53) mmol/L,t=14.780,P<0.001]、尿酸[(332.14±90.02)μmol/L,t=12.348,P<0.001]水平较高。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ysc与早期T2DN血糖(r=0.611,P<0.001)、糖化血红蛋白(r=0.684,P<0.001)、血肌酐(r=0.571,P=0.001)、尿酸(r=0.435,P=0.010)呈正相关,VEGF-C与早期T2DN血糖(r=0.751,P<0.001)、糖化血红蛋白(r=0.764,P<0.001)、血肌酐(r=0.743,P<0.001)、尿酸(r=0.697,P<0.001)呈正相关,SDF-1与早期T2DN血糖(r=-0.641,P<0.001)、糖化血红蛋白(r=-0.533,P=0.001)、血肌酐(r=-0.468,P=0.009)、尿酸(r=-0.651,P<0.001)呈负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ysc升高、SDF-1降低、VEGF-C升高是早期T2DN的危险因素,均P<0.05。Cysc、SDF-1、VEGF-C及联合检测T2DN的AUC分别为0.930、0.739、0.659、0.948;联合检测的敏感度为93.0%,高于Cysc、VEGF-C的81.4%和76.7%;特异度为89.5%,高于SDF-1、VEGF-C的59.6%和54.4%,均P<0.05。结论 Cysc、VEGF-C、SDF-1联合检测能提高早期T2DN诊断敏感度,联合检测对早期T2DN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基于产后出血预测评分的个性化用药方案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的效果及对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基于产后出血预测评分的个性化用药方案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的效果及对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150例剖宫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5例。对照组采用益母草注射液、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和缩宫素治疗,观察组采用基于产后出血预测评分的个性化用药方案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peripheral immune cells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24 h,观察组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3、7 d,观察组的宫底CHIR-99021小鼠高度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观察组的凝获悉更多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短于对照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水平低于对照组,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观察组的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高于对照组,活性氧(ROS)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产后出血预测评分的个性化用药方案有助于提高剖宫产产后出血预防效果,减少产后出血量,促进宫底高度恢复,有效改善凝血纤溶功能,也能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值得推广。

枸杞糖肽对放射诱导人角质形成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 探讨枸杞糖肽(Lycium barbanun glycopeptide,LbGP)对放射诱导人角质形成细胞HaCaT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直线加速器(速率6 Gy/min)分别按4、8、12、16、20、24、28 Gy剂量对HaCaTVX-765分子量细胞进行照射,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以0、0.05、0.1、0.5、0.8、1.0、1.5、3 mg/mL的LbGP作用HaCaT细胞4h,进行12 Gy剂量放射,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将HaCaT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不加LbGP不放射)、放射组(12 Gy剂量照射)、LbGP+放射组(0.8 mg/mL LbGP作用24 h,12 Gy剂量照射),照射1 h后,流recyclable immunoassay式细胞术检测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产生量,WST-8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E2 related factor 2,Nrf2)、p-Nrf2、NADPH氧化还原酶1(NADPH quinone oxidoreductase 1,NQO1)、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于放射1、3、5 h后,qRT-PCR法检测Nrf2、HO-1、NQO1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结果 12 Gy放射辐射量可诱导约50%细胞死亡,0.8 mg/mL LbGP对放射细胞活性保护作用最佳。放射1 h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放射组HaCaT细胞内ROS含量显著增加(F=2.55,P <0.001),SOD活力显著降低(F=1.23,P <0.01),NQO1、Nrf2蛋白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1.7selleck CL139008和1.00,P均> 0.05),HO-1蛋白含量明显增加(F=1.37,P <0.05),p-Nrf2蛋白含量显著下降(F=2.75,P <0.01);与放射组比较,LbGP+放射组HaCaT细胞内ROS含量明显降低(F=3.61,P <0.001),SOD活性明显升高(F=1.23,P <0.05),Nrf2,p-Nrf2、HO-1及NQO1蛋白含量均显著上升(F分别为4.00、2.25、6.25及1.27,P均<0.05)。放射1、3、5 h,与放射组比较,LbGP+放射组Nrf2、HO-1、NQO1基因mRNA转录水平均明显升高(F=0.20~36.00,P均<0.05)。结论 LbGP可减轻放射对HaCaT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保护细胞活性,该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Nrf2及提高其下游抗氧化酶SOD、HO-1、NQO1水平而发挥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