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高校不同睡眠时型大学生的睡眠特征和情绪症状的比较:一项横断面研究

研究目的:描述大学生睡眠PI3K抑制剂时型的分布特征;分析睡眠时型与睡眠模式、睡眠困扰和情绪症状的关系。研究方法:通过横断面调查,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广东省某高校的在校学生中进行在线问卷调查。收集并分析调查对象的一般社会人口学资料、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上课日和周末的睡眠模式,通过清晨型与夜晚型量表-5项量表(MEQ-5)、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SI)、Epworth嗜睡量表(ESS)、Beck抑郁量表-13项(BDI-13)和焦虑自评定量表(SAS),评价研究对象的失眠、日间思睡、抑郁及焦虑症状,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睡眠时型与大学生出现睡眠困扰和情绪症状的相关性。以P值<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本研究共回收问卷1607份,其中有效问卷1569份PUN30119,有效率为97.6%。研究对象的年龄范围在15~27岁,平均年龄为19.86± 1.16岁,包括681名男性和888名女性。Pre-operative antibiotics本研究中大学生清晨型、中间型和夜晚型睡眠时型占比分别为14.9%、71.5%和13.6%。以中间型睡眠时型为参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睡眠时型与睡眠困扰和情绪症状的关联,研究结果提示夜晚型与周末睡眠补偿呈正向相关(OR=2.443,95%CI:1.740~3.429),而清晨型与周末睡眠补偿呈负向关联(OR=0.623,95%CI:0.392~0.990)。此外,夜晚型与失眠症状(OR=2.000,95%CI:1.428~2.801)、抑郁症状(OR=2.068,95%CI:1.496~2.858)以及焦虑症状(OR=2.188,95%CI:1.387~3.451)均呈正向相关。然而,本研究在睡眠时型和白天思睡症状之间关联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本研究发现夜晚型与周末睡眠补偿、失眠、抑郁和焦虑症状相关,对早期识别和及时干预夜晚型及其伴随的睡眠问题和精神症状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