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监测基线分析韦太夫雷登沙门菌流行病学特征与分子分型特征

目的 研究四川省攀枝花市2015—2019年韦太夫雷登沙门菌食源株、食物中毒暴发株、腹泻散发株的流行病学特征与分子分型特征。方法 对16株菌株进行血清、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PFGE)和耐药表型分析。利用大数据,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资料对其流行和分子分型特征进行描述分析。结果 16株沙门菌抗原式均为3,10∶r∶z6;PI3K/Akt/mTOR抑制剂16株菌株PFGE图谱分为5种带型,相识度系数81.7%~100.0%,菌株各个克隆系亲缘关系相近,有高度同源性。A簇为优势克隆簇;3株食品株中1株对四环素和复方磺胺耐药,对环丙沙星中介。3株腹泻株中1株对复方磺胺耐药,1株对四环素耐药,对环丙沙星中介Structuralization of medical report。其余菌株对抗生素均敏感。文献显示,我国于1984年首次报道韦太夫雷登沙门菌。198selleck抑制剂4—2016年共报道其暴发事件19起。结论 在我国华南地区流行的韦太夫雷登沙门菌已逐渐向内陆扩散。PFGE图谱显示,攀枝花市该菌的食品株与病例间有很近的亲缘关系。对15种抗生素几乎都敏感,未发现耐多药菌株,但仍需持续进行耐多药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