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利用超高效Ipatasertib体内实验剂量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HPLC-QE-MS)技术,分析两色金鸡菊总黄酮(CTFs)对非小细胞肺癌移植瘤裸鼠瘤组织中代谢物的影响,初步探讨其抗瘤作用的潜在机制。方法 建立非小细胞肺癌移植瘤裸鼠模型。CTFs干预组(100 mg·kg-1)从小鼠接种肿瘤细胞起灌胃给药;CTFs治疗组(100 mg·kg-1)从移植瘤体积达40~50 mm3后开始灌胃给药,模型组给予等量的羧甲基纤维素钠盐溶液,每天1次,连续21 d,记录瘤质量和体积,并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用UHPLC-QE-MS技术对3组瘤组织进行代谢组分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PLS-DA)筛选出相关差异代谢物,通过KEGG、HMDB数据库进行潜在的代谢通路分析。结果 模型组、CTFs干预组和CTFs治疗组瘤质量分别为(0.60±0.15)、(0.21±0.14)、(0.52±0.23)g,瘤体积分别为(453.89±72.38)、(306.71±70.35)、(422.20±77.55)mm3,与模型组相比,CTFs干预组中瘤质Immunity booster量及瘤体积明显降低,而CTFs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HPLC-QE-MS的结果显示,与模型组小鼠相比,CTFs干预组共有43个差异代谢物,涉及15条代谢通路;CTFs治疗组有23个差异代谢物,涉及5条代谢通路。结论 CTFs可能通过Dibutyryl-cAMP溶解度调节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等通路,调控相关代谢产物水平,进而发挥抗肺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