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parvum)是一类重要的人畜共患的原生动物,可导致宿主严重或致命的腹泻,是发展中国家婴幼儿中度和严重的腹泻病的第二大病原。微小隐孢子虫缺乏三羧酸(TCA)循环和β-氧化过程,其能量代谢主要依赖糖酵解。因此,糖酵解关键酶是药物研发的潜在靶标。糖酵解通常在细胞浆进行,其中葡萄糖磷酸变位酶(phosphoglucomutase,PGM)催化1-磷酸葡萄糖hepatic fibrogenesis(G1P)与6-磷酸葡萄糖(G6P)的转化。微小隐孢子虫含两种进化上同源的PGM酶,即CpPGM1A(cgd2_3260)和CpPGM1B(cgd2_3270)。前者呈经典PGM结构,而后者含N-端信号肽和一段链接序列。微小隐孢子虫代谢途径的特征是极度简化,因此为什么保留两个PGM同工酶是个很有意义的病原生物学问题。本研究通过原核表达获得CpPGM1A和1B的重组蛋白,并确定了两种蛋白都具酶活性,可催化G1P与G6P相互转化。测得MBP-CpPGM1A的Vmax值为7.30 U(μmol/mg/min,即1mg酶蛋白在1min内催化多少μmol底物),Km=0.17 m M;MBP-CpPGM1B的Vmax值为2.76 U,Km=0.13 m M;制备了抗CpPGM1A和CpPGM1B的多克隆抗体。通过Western blot分析观察到CpPGM1A和CpPGM1B具有膜蛋白的一些特性,有蛋白聚集现象;通过免疫荧光标记(IFA)观察到CpPGM1A主要在子孢子胞浆分布,并在细胞核前后有聚集点。CpPGM1B主要定位于子孢子前半部分的表PR-171半抑制浓度膜,部分成颗粒状。在胞内时期,CpPGM1A主要定位于裂殖子表膜,而CpPGM1B定位于带虫泡膜(PVM)。我们也观察到CpPGM1A基因在虫体发育各阶段的转录水平皆比CpPGM1B高数倍,及CpPGM1A在子孢子内的蛋白量比CpPGM1B高数倍。综合以上观察和数据,可判断这两种同工酶具有不同的生物学功能,其中CpPGM1A为糖酵解管家蛋白之一,而CpPGM1B则主要在表膜GSI-IX体内和PVM上发挥酶活或结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