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估光电协同技术治疗痤疮后萎缩性瘢痕及红斑的疗效并对比长短脉宽模式治疗痤疮后红斑的疗效差异、观察术后不良反应、随访患者自我改善程度及满意度评分,为痤疮后遗皮损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研究对象为26例2022年1月-2023年1月至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痤疮后红斑合并或者不合并萎缩性瘢痕的患者。以问卷形式调查患者人口统计学资料(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民族)、临床资料(痤疮初发时间、痤疮病程、既往治疗情况、痤疮后萎缩性瘢痕及红斑病程)、心理健康状况(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入组患者均采用光电协同技术治疗,左侧面部采用长脉宽模式,右侧面部采用短脉宽模式,其余参数两侧一致,射频能量为18-20J/cm~2,光能为16-18 J/cm~2,脉冲重复频率为1Hz,光斑大小为12×25mm,治疗头冷却温度为7.5℃。共治疗2次,间隔1月。治疗前及治疗后1月均进行面部VISIA拍照,记录LY294002VISIA红色区、棕色斑、皱纹、纹理、毛孔、表面斑点、紫外线色斑、紫质分值,评估痤疮瘢痕ECCA权重评分、痤疮后红斑计数、四分红斑严重程度,随访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第2次治疗后1月请患者对疗效及满意度进行评估。数据收集处理及分析使用SPSS 26.0。结果:1.26例患者中女性20例,男性6例,男女性别比例为0.3:1。年龄最大的患者37岁,最小的16岁,平均年龄25.08(±5.578)岁。2.26例患者中痤疮初发时间在15岁至19岁最多,平均初发年龄1CH-223191核磁8.04(±4.911)岁。平均痤疮病程7.00(±5.337)年,5例患者(19.23%)在痤疮期间规律治疗,21(80.77%)例未规律治疗。26例患者中有萎缩性瘢痕的患者有22例,占84.2%,平均痤疮瘢痕形成时间5.77(±2.959)月。26例患者平均痤疮后红斑持续时间4.23(±2.717)月。3.26例患者SAS焦虑评分平均39.50(±1.767)分,有3例患者轻度焦虑,其余患者没有焦虑表现。PHQ-9抑郁症评分平均分2.92(±3.149)分,18例患者无抑郁,6例轻度抑郁,2例中度抑郁,没有重度抑郁患者。4.治疗后两侧冰锥型和箱车型痤疮瘢痕ECCA评分较治疗前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侧碾压型瘢痕ECCA评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侧碾压型瘢痕ECCA下降指数SS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左右两侧四分红斑严重程度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左右两侧四分红斑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侧四分红斑严重程度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左右两侧红斑计数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侧红斑疗效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侧VISIA红色区、棕色斑、纹理、毛孔、表面斑点、紫质分值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左右两侧红色区分值下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侧VISIA皱纹、紫外线色斑分值也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中VAS疼痛评分平均2.04(±1.280)分。5例genetic breeding患者治疗结束后仍感疼痛,平均持续2.80(±2.683)小时,21例患者治疗结束后疼痛即消失,仅有灼热感。14例患者治疗后出现一过性红斑,平均持续22.11(±25.169)小时。4例患者治疗后出现干燥脱屑。6.患者自我评估中,22例痤疮后萎缩性瘢痕患者的瘢痕平均改善36.43%,26例患者痤疮后红斑平均改善56.15%,毛孔平均改善25.38%,皱纹平均改善16.92%,肤质平均改善43.46%,肤色平均改善41.92%。对于整体改善效果,总满意度100%。结论:1.痤疮后遗皮损可致部分患者出现轻中度焦虑、抑郁表现。2.光电协同技术可有效治疗痤疮后萎缩性瘢痕及红斑,对炎症后色素沉着过度、皮肤纹理、毛孔、整体肤色、肤质也有改善作用,主要不良反应为治疗时的轻度疼痛及治疗后的短暂红斑。3.采用光电协同技术长脉宽、短脉宽模式治疗痤疮后红斑,其疗效无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