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位居我国淡水养殖鱼类产量之首。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引起的草鱼出血病每年在长江中下游乃至全国范围暴发流行,严重损害30%以上的草鱼养殖业产量,被国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开发新型能够有效、绿色、安全抑制草鱼出血病的药物对这类病毒开展防控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对I和II型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JX01以及GCRV-JX02展开病毒防控的相关研究,一般会使用两种策略,一种策略是从分子机制上证实GCRV-JX01的S7节段非结构蛋白NS31与宿主草鱼某些特定蛋白互作,由于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借助各种信号转导途径,那么未来可以考虑从宿主入手发明一款竞争性结合病毒的药物;第二种策略则是根据I和II型草鱼呼肠孤病毒某些蛋白或RNA聚合酶成分,筛选得到广谱抗病毒的药物或者消毒剂。1.杆状病毒表达I型草鱼呼肠孤病毒非结构NS31蛋白。从GCRV-JX01株病毒基因组中扩增NS31,克隆至p Fast Bac HTA载体;利用杆状病毒Bac-to-Bac系统成功表达携带his标签的重组蛋白his-NS31;Western-Blot和IFA实验表明重组杆状病毒能够感染昆虫细胞(SfDinaciclib9)表达NS31,进一步通过his-Ni~(2+)柱纯化NS31,SDS-PAGE鉴定蛋白约为30 KD,NS31蛋白表达成功。2.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与I型草鱼呼肠孤病毒非结构NS31蛋白互作多肽。运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噬菌体12肽库,研究NS31特异性结合多肽。挑取30个克隆进行DNA序列测定,结果表明NS31主要和2种多肽分子相互作用。通过NCBI与草鱼文库进行蛋白序列比对预测并利用Dot Blot验证,NS31与TGF beta-Activated Kinase 1-Binding Protein 2、Myxovirus(influenza virus)resistance G、E1A、Binding protein p300、Transforming、growth factor beta 1、Ring Finger Protein 217、Hepatocyte nuclear factor 3 Alpha 6个草鱼相关基因相互作用。3.GCRV-JX02浸泡感染稀有鮈鲫体系建立。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具有繁殖周期长而时代周期短且个体小的优点,经实验证实其对草鱼呼肠孤病毒敏感,考虑到草鱼个体大且病毒感染不稳定等问题,在实验室病毒研究中稀有鮈鲫成为代替草鱼的抗病毒育种模型。前人研究表明,对稀有鮈鲫进行GCRV腹腔注射感染,能够在一周左右时间攻毒成功,该鱼的肌肉、脑、肾等各个组织器官均出现明显出血症状并死亡,由于鲜少有浸泡的感染方式,故本实验室尝试利用稀有鮈鲫进行GCRV-JX02浸泡感染成功,感染病鱼同样出现明显出血症状,HE切片染色发现肾脏、肠道、脑、肌肉以及性腺分别出现hepatocyte proliferation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4.复合亚氯酸钠对I与II型GCRV抑制作用。对I型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JX01)首先利用草鱼肾脏CIK细胞进行体外Muse细胞活力技术实验、中和剂鉴定试验、病毒灭活实验等,通过对lg TCID50计算得到有效二氧化氯浓度在40 mg/L及25 mg/L的复合亚氯酸钠粉剂作用15 min和30 min时,对GCRV-JX01灭活率达99.99%。对II型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JX02)则通过稀有鮈鲫进行体内注射实验以及浸泡实验,结果可知,有效二氧化氯浓度>12.5 mg/L的复合亚氯酸钠粉剂处理30min后可以抑制GCRV-JX02表达,由于稀有鮈鲫鱼体安全浸泡浓度需要<1 mg/L,可以在生产应用上作为养殖生产器具的消毒选择,或者待有效二氧化氯作用养殖水体的第5至6日后,放入稀有鮈鲫便可达到对水体中病毒的抑制又可以保证鱼体健康不受影响。本文首先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成功表达了I型草鱼呼肠孤病毒非结构NS31蛋白并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得到与NS31蛋白互作的2种多肽分子,通过与草鱼基因库比对预测并验证得到6个草鱼相关基因与之互作,为将来深入宿主多肽基因抑制I型草鱼呼肠孤病毒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接着利用复合亚氯酸钠(Composite Chlorite Sodium)这种产生二氧化氯(Cl O_2)可以替代氯的新型更安全、高效又绿色AZD6738环保的消毒剂,探究能够抑制I型及II型草鱼呼肠孤病毒的广谱消毒剂,为GCRV防控药物的开发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