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6F1-Tg-rasH2小鼠26周致癌试验中自发性淋巴结血管瘤样增生

目的观察并统计CB6F1-Tg-rasH2小鼠26周致癌试验中淋巴结血管瘤样增生的发生情况,以丰富CB6F1-Tg-rasH2小鼠自发性病变的数据,为开展新药致癌试验提供背景数据支持。材料和方法 200只7~11周龄的CB6F1-Tg-rasH2小鼠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各50只,雌雄各半,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供试品,对照组给予溶媒对照品;皮下注射给药,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26周。试验结束解剖所有动物,取肠系膜淋巴结、颈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固定于10%中性磷酸缓冲福尔马林固定液中,组织病理学制片及HE染色后,进行显微镜观察。结果显微镜观察发现腹股沟淋巴结和颈淋巴结出现血管瘤样增生,肠系膜淋巴结未见血管瘤样增生。各组发生率较对照组未见明显差异,考虑为自发性病变。其中,腹股沟淋巴结血管瘤样增生总发生率为3.0%(6/200),单组最大发生率为6.0%(3/50),溶媒对照组雌雄小鼠发生率均为1/25,低剂量组雌性小鼠发生率为1/25,高剂量组雌雄小鼠发生率分别为2/25和1/25,其余性别或试验组未见;颈淋巴结血管瘤样增生仅见于高剂量组1只雄性小鼠。本试验中发生的淋巴结血管瘤样增生主要为淋巴管起源,表现为淋巴结及其周围结缔组织中有大小不等的连续腔隙,被覆扁平的内皮细胞,腔内未见红细胞、偶见少量均质淡粉色液体,腔隙间隔增厚、可见增生的纤维组织,被膜呈间断性,部分病例淋巴组织被腔隙分割成几个独立的岛屿状。INHGNE-140细胞培养AND(病理变化术语及诊断标准的国际规范)中介绍淋巴结血管瘤样增生是一种老龄性改变,常见于B6C3F1小鼠的肠系膜淋巴结及某些品系大鼠如Wiswww.selleck.cn/products/Verteporfin(Visudyne)tar;常始发于淋巴结的髓索和邻近门部的组织,因此被认为可能是输出淋巴管堵塞所致;起源于淋巴管和血管的内皮细胞;通常认为并非血管瘤或血管肉瘤的瘤前病变。CB6F1与B6C3F1小鼠均为C57BL/6小鼠与另一近交品系小鼠杂交后Common Variable Immune Deficiency所产生的第一代子代动物,即F1代动物。本试验数据表明由于CB6F1与B6C3F1小鼠存在一定的遗传相关性,均携带C57BL/6的部分遗传基因,推测该病变在CB6F1小鼠亦可能自发。结论淋巴结血管瘤样增生是CB6F1-Tg-rasH2小鼠的一种自发性病变,腹股沟淋巴结的发生率相对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