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比较不medical communication同分层方法在利妥昔单抗时代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分层价值,验证在利妥昔单抗时代京都预后指数(KPI)是否能比国际预后指数(IPI)、国家综合癌症网络国际预后指数(NCCN-IPI)及西班牙淋巴瘤/自体骨髓移植工作组指数(GELTAMO-IPI)更能有效识别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高危患者,指导在利妥昔单抗时代能有效识别高危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模型方向。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21年1月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和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的127例初治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按IPI、KPI、NCCN-IPI、GELTAMO-IPI重新对患者进行风险分层,比较四种预后模型在DLBCL患者中的风险分层及预后能力,采用Kaplan-Meier法Alisertib临床试验分析各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比较,Harrell’s C一致性指数评价各模型的预测能力,描述性分析IPI、KPI、NCCN-IPI在不同分子特征DLBCL中的预后分层能力。结果:(1)在未移植组中,生存分析提示IPI、KPI、NCCN-IPI、GELTAMO-IPI均具有预后分层能力(PFer-1半抑制浓度<0.05),高危组2年OS分别为63.2%、50%、58.3%、44.4%(n=69),2 年 PFS 分别为 47.4%、40%、50%、33.3%(n=69),Log-rank检验组间比较提示只有IPI中低危组与中高危组预后差异明显(P<0.05),而IPI、KPI、NCCN-IPI、GELTAMO-IPI中高危组与高危组预后差异均不明显(P>0.05),但IPI、KPI、NCCN-IPI、GELTAMO-IPI中高危组与高危组2年OS差异分别为9.5%、30%、16.7%、35.6%(n=69),2 年 PFS 差异分别为-1.9%、20%、7.1%、46.7%(n=69)。Harrell’s C统计分析提示 IPI、KPI、NCCN-IPI、GELTAMO-IPI预测的2年OS一致性指数分别为0.664、0.629、0.681、0.633(n=69),预测2年PFS一致性指数分别为0.665、0.627、0.628、0.569(n=69),均为较低准确度。提示各分层方法均具有预测作用,并对高危患者的识别能力均不够理想,但KPI对高危患者的识别能力优于IPI和NCCN-IPI,而GELTAMO-IPI在识别高危患者方面表现出了良好的潜力。(2)在移植组中,IPI、NCCN-IPI预后分层能力不如KPI,只有KPI能较好地区分各危险组,组间比较提示KPI中低危组与中高危组预后差异明显(P<0.05)。(3)亚组生存分析提示,KPI对GCB-DLBCL在PFS方面的风险分层及预后能力不如IPI和NCCN-IPI,但对non-GCB患者的风险分层能力优于IPI和NCCN-IPI。(4)亚组生存分析提示,相比IPI和NCCN-IPI,KPI对非DHL/THL患者的风险分层及预后评估更符合实际预后。(5)亚组生存分析提示,KPI、NCCN-IPI对TP53突变/未突变DLBCL患者的风险分层及预后价值较一致,较优于IPI。结论:1.在利妥昔单抗时代,IPI、KPI、NCCN-IPI、GELTAMO-IPI均具有风险分层能力,对低风险患者的识别能力相当,但对高危患者的识别能力均不理想;2.KPI相比IPI和NCCN-IPI对高危患者的识别能力更强,但整体风险分层能力不如NCCN-IPI,相比IPI、NCCN-IPI,对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DLBCL、non-GCBDLBCL以及非DHL/THLDLBCL患者具有更好的风险分层能力;3.在IPI的基础上对原有的指标进行细分以及引入新的预后指标都可提升预后模型的风险分层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