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部分地区死亡鸭胚中八种鸭垂直传播性病毒的共感染检测

近年来,我国养鸭业的集约化水平不断提升,但与此同时,鸭病毒性传染病感染率也逐年上升,规模化养鸭场多种病原微生物共感染的情况也逐渐增多。其中,垂直传播性病毒的感染不仅会引起种鸭和肉鸭的免疫抑制和生长发育障碍,还可能通过鸭胚垂直传播,使鸭胚在孵化过程中死亡或孵化出弱胚,从而降低鸭胚的孵化率,这给水禽养殖业尤其是种鸭养殖业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严重制约了养鸭业的健康发展。本研究收集了山东不同地区孵化场的死亡鸭胚样本,运用PCR技术对鸭圆环病毒(Duck circovirus,Du CV)、新型鹅细小病毒RSL3使用方法(Novel goose parvImmunization coverageovirus-related virus,NGPV)、新SAHA价格型鸭呼肠孤病毒(Novel duck reovirus,NDRV)和禽腺病毒(Fowl adeirus,FAd V)、鸭甲肝病毒1型(Duck heatitis A virus type 1,DHAV-1)、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鸭瘟病毒(Duck plague,DPV)和鹅星状病毒(Goose astrovirus,GoAstV)等8种垂直传播性病毒进行了共同感染检测,并对其中一株GoAstV的全基因进行了测序分析,为鸭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1、死亡鸭胚的采集与八种病毒的PCR检测2022年从山东省不同地区的7个种鸭群采集死亡鸭胚共410个。提取死亡鸭胚组织DNA和RNA,进行NDRV、NGPV、Du CV、FAd V、GoAstV、DTMUV、DHAV-1和DPV的PCR检测。结果表明死亡鸭胚中八种病毒的个体检出率分别为22.0%(NDRV,90/410)、4.0%(NGPV,16/410)、36.6%(Du CV,150/410)、0%(FAd V,0/410)、6.8%(GoAstV,28/410)、8.5%(DTMUV,35/410)、7.8%(DPV,32/410)和5.9%(DHAV-1,24/410)。死亡鸭胚个体二重感染的总检出率为14.6%(60/410),三重感染的总检出率为4.4%(18/410),未检测到四重感染。7个鸭群均检测到了垂直传播性病毒感染,这表明垂直传播性病毒共感染现象普遍存在于这些鸭群中。由于Du CV和NDRV属于免疫抑制性病毒,因此推测垂直传播性病毒共感染可能是导致这些鸭群免疫抑制、生长发育受阻、胚胎死亡以及孵化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2、GoAstV的全基因组扩序和序列分析根据ZJCX株GoAstV全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对鸭胚源GoAstV SDTA株进行全基因测序,结果显示SDTA株全基因序列长7177bp。与其他种属的25株星状病毒进行对比分析,系统进化树显示SDTA株全基因序列与鸭源、鸡源、猪源星状病毒处在不同分支,与除AHDY株之外的GoAstV处在同一分支,属于新型GoAstV。全基因组核苷酸同源性分析表明SDTA株GoAstV与国内外其他种属的星状病毒同源性在99.2%~55.8%之间,其中与SD05株GoAstV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最高,为99.2%。核苷酸突变分析显示SDTA株GoAstV存在一定变异,共有26个核苷酸突变位点。本研究对死亡鸭胚中八种常见鸭垂直传播性病毒进行了PCR检测,研究结果为种鸭场疫病净化提供了流行病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