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酸修饰磷脂在分泌型磷脂酶A_2介导下膜穿孔效应的性能研究与针对磷酸酶的双脂链胺丙基磷酸衍生物的设计及合成

脂质体由于其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靶向性等优势,常常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的首选。然而,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在临床应用也存在着缺乏药物主动释放机制的问题,导致某些配方效果降低甚至失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以肿瘤部位超表达的两种酶:分泌型磷脂酶A_2(sPLA_2)和磷酸酶为目标,分别设计和合成一系列对其敏感的特殊脂质分子,用以构建酶敏感性脂质体以取得定点释放药物的效果。研究一我们主要探索带有不同亲水性基团的胆酸修饰磷脂在sPLA_2作用下所产生的磷脂膜穿孔效应的大小与其背后的机制。我们将石胆酸(LCA,3α-OH)、鹅去氧胆酸(CDCA,3α-OH,7α-OH)及其衍生物(7k-CDCA:3α-OH,7=O或bk-CDCA:3=O,7=O)偶联到磷脂胆碱的sn-2位,分别合成了四种不同的胆酸修饰磷脂:LCA-PC、CDCA-PC、7k-CDCA-PC和bk-CDCA-PC。荧光释放实验的数据显示,含有LCA-PC的脂质体在sPLA_2介导下的6-羧基荧光素(6-CF)释放速度比其他三种新型脂质体快得多,这表明疏水LCA-PC具有最强的磷脂膜穿孔作用。进一步我们利用总胆汁酸测定方法定量了各个配方中新型磷脂的酶解率,数据表明7k-CDCA-PC和CDCA-PC降解率低(4.6%,5.32%),应该是造成其穿孔效果不佳的原因,深层原因可能是其在磷脂膜中形成的二聚体之间存在较多的氢键结合,其牢固结合妨碍酶对新型磷脂的提取。此外bk-CDCA与LCA-PC的降解率(13.01%,15.07%)相似,但荧光释放率相差巨大,为了探索其原因,我们利用透析法测定了两个配方中酶降解产物在水相中的扩散。结果分析显示,LCA-PC的代谢产LEE011价格物疏水性较强的LCA在膜表面保持稳定,与之不同的是,bk-CDCA-PC的代谢产物bk-CDCA由于亲水性较强没有固定在膜表面,而是扩散到水相中,这可能说明胆汁酸在膜表面的牢固锚定是膜穿孔效应的关键因素之一。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表明,胆酸修饰脂类Intra-articular pathology中胆汁酸部分亲水基团的增多会造成酶解效率的降低或穿孔效果的减弱,这在今后的脂质体修饰优化中应尽量避免。研究二我们设计合成了针对磷酸酶的双脂链胺丙基磷酸衍生物。此外,我们还尝试合成了胆固醇胺基磷酸衍生物和二氢胆固醇胺基磷酸衍生物,但遗憾的MK-1775是没有得到目标化合物。其设想的机制为由该类胺基磷酸衍生物所制备的脂质体在体内偏电中性,能避免与体细胞及血液中带负电的蛋白结合,导致被快速清除,而当到达肿瘤部位时,能被超表达的磷酸酶切去磷酸基团,变成阳离子脂质体,从而与带负电的肿瘤细胞主动结合,释放药物,提高药物疗效。该类胺基磷酸衍生物的应用,不仅能避开阳离子脂质体体内毒性高的弱点,且利用酶触发细胞融合以及药物释放,也更具有靶向性,这为提高脂质体配方疗效及拓展脂质体在各种抗癌药的应用提供了一个研究思路。我们以双十二烷基胺为起始化合物,通过五步实验合成了最终产物,综合产率为70%,化合物经过质谱和核磁确证。后续的细胞及动物实验正在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