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藻黄素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天然色素,但存在纯化过程复杂、易被氧化降解以及生物利用率低等问题,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高效纯化岩藻黄素的方法,并将纯化鉴定后的岩藻黄素,利用天然小分子乳化剂制备成岩藻黄素纳米乳液,通过体外模拟消化探讨了乳化剂和油相对纳米乳液中岩藻黄素生物利用率的影响。(1)以三角褐指藻为原料,利用正交试验优化了提取岩藻黄素的最佳条件:提取溶剂为甲醇、料液比1∶30、提取温度为45℃、时间为90 min、重复提取2次,此条件下岩藻黄素的最大提取含hepatic dysfunction量为9.72 mg/g。利用硅胶柱色谱串联HLB固相萃取柱纯化岩藻黄素,结果表明该方法得到的岩藻黄素纯度可达92.03%,并且此过程中岩藻黄素回收率高达76.67%。高效液相色谱(HPLC)、电喷雾质谱(ESI-MS)和核磁共振(NMR)等技术确定了纯化后的岩藻黄素为全反式岩藻黄素CH-223191核磁。自由基清除试验证明了该纯化方法得到的岩藻黄素具有较高的抗氧化能力,不会破坏岩藻黄素原有的活性,对ABTS和DPPH自由基的EC_(50)值分别为0.05 mg/mL和0.14mg/mL。当浓度为0.2 mg/mL时,岩藻黄素对ABTS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分别是生育酚的95.66%和82.23%。(2)以天然小分子大豆卵磷脂为乳化剂,椰子油为油相,通过单因素试验和Box-Benhnken中心组合试验确定了制备岩藻黄素纳米乳液的最佳参数:大豆卵磷脂浓度1.5%(w/w)、水油比9.2∶1、压强95 MPa、乳化温度40℃、均质次数3次,此条件下纳米乳液平均粒径大小为198.6±2.44 nm,且岩藻黄素的负载率为92.3±2.52%。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在pH 5~9和温度5~45℃范围内岩藻黄素纳米乳液可以稳定存在,且岩藻黄素的保留率保持在90%以上。界面剪切流变学表明pH和温度对纳米乳液中分子力的影响较大,当pH值高于9时,纳米乳液体系内的液滴会大量凝聚,造成黏度的快速下降。并且Herschel-Bulkley流体模型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纳米乳液的黏度会出现明显的下降现象,当温度高于45℃时纳米乳液的稳定性容易被破坏。(3)通过体外模拟消化探讨了多糖(变性淀粉)、蛋白(酪蛋白酸钠)、脂质(大豆卵磷脂)三类不同的乳化剂,以及长碳链(玉米油)、中碳链(椰子油)、短碳链(三乙酸甘油酯)三种不同链长的油相对纳米乳液中岩藻黄素生物利用率的影响,结果发现以大豆卵磷脂为乳化剂制备的纳米乳液在模拟消化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且岩藻黄素的生物利用率为39.63±1.98%(对照组为7.90±0.87%),变性淀粉和酪蛋白酸钠制备的纳米乳液易受胃肠环境的影响,岩藻黄素的生物利用率仅为31.20±2.19%和23.87±1.36%;三种不同链长的油相制备的纳米乳液在模拟胃肠道中都保持较好的稳定性,椰子油基纳米乳液的岩藻黄素生物利用率为46.47±3.15%(对照组为7.83±1.86%),高于玉米油的42.57±2.96%和三乙酸甘油酯的24.27±1.36%。以上数据表明纳米乳液可显著提高岩藻黄素的体外生物利用率,并以大豆卵磷脂和椰子油制备的纳米乳液具有较高的MK-4827化学结构稳定性和岩藻黄素生物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