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初步阐释阿司匹林与伊曲康唑抗白念珠菌感染的协同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结合分子对接技术将网络药理oral bioavailability学中筛选出的关键靶点进行初步验证,进一步探索关键靶点在阿司匹林、伊曲康唑治疗白念珠菌感染中的作用。方法1.网络药理学方法 :(1)在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TargetNet数据库、DrugBank数据库、CTD数据库中检索阿司匹林、伊曲康唑靶点基因;在GeneCards数据库、OMIM数据库中检索白念珠菌靶点基因。(2)在Venny2.1.0中,查找阿司匹林、伊曲康唑和白念珠菌三者靶点基因的交集基因,利用String数据库初步构建蛋白-蛋白互作网络图(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在Cytoscape 3.8.2软件中运用cytoHubba计算并依据Degree数值筛选出排名前五的关键靶点。(3)通过Metascape对交集靶点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探索药物治疗潜在靶点在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分子功能方面发挥的作用。2.分子对接技术:利用ChemOffice软件、PyMOL软件、AutoDock软件、PDB数据库,将网络药理学中筛选出的排名前五的关键靶点与阿司匹林、伊曲康唑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1.通过网络药理学,共筛选出阿司匹林靶点883个、伊曲康唑83个、白念珠菌1737个,交集靶点194个。PPI图显示关键靶点为TNF、IL-6、AKT1、ALB、IL-1β。GO分析表明交集靶点主要涉及炎症反应、免疫反应、信号受体激活剂活性等方面。KEGG分析表明主要涉及NF-κB、HIF-1、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等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HIF-1α信号通路可能是阿司匹林、伊曲康唑协同抗白念珠菌感染的潜在靶点。2.通过分子对接技术,TNF-α、IL-6、AKT1、ALB、IL-1β与阿司匹林、伊曲康唑结合良好。其中TNF-α、IL-1β可能是阿司匹林、伊曲康唑发挥协同作用的潜在靶点。结论阿司匹林、伊曲康唑抗白念珠菌感染作用机制复杂。本课题研究发现TNF-α、IL-1β/NF-κB/HIF-1α信号通路可能是阿司匹林、伊曲康唑发挥协同作用机制的潜在靶点,从LXH254试剂而为后续开发抗真菌药物提供了新的靶点,也为解决当前抗真菌药物耐药问题带来PD0325901体内实验剂量了新的前景。但需要后续实验进一步去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