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锻炼行为生态学模型的抑郁患者运动干预研究

抑郁症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由于抑郁症的复杂性,现有的治疗方式在治疗效果及治疗依从性表现欠佳,并且对于一些特殊群体,如青少年、孕妇或伴有其他身心疾病的人群无法提供理想的帮助。近年来,对运动干预抑郁症的相关实践研究中不同程度证明了运动干预在治疗抑郁症中的有效性。运动干预可以避免了现有治疗模式一些不可避免的缺陷,不仅对抑郁症患者的情绪具有改善作用,同时还可以促进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减轻患者的病耻感。但在相关研究中,被试的坚持性一直是研究中存在的较大疑难问题。为了促进抑郁患者的运动行为培养,本研究选择锻炼行为生态模型理论为开展运动行为干预的依据,促进被试的锻炼行为的发生和维持,为以往相关研究中的遗留的问题提供解决思路。实验筛选在医院面诊中符合DSM‐Ⅳ中单相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患者,同时符合SDS抑郁自评量表抑郁水平分≥53,年龄16~50岁,最终共纳入门诊抑郁症患者60名。研究使用了心理测量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对被试进行运动干预,并在干预前、干预后及追踪结束三个阶段对被试的运动行为、心理水平进行调查。运动干预方案以锻炼生态模型为依据,从个体锻炼的微观、中间、外围和宏观四个系统,为被试提供有利于其开展锻炼的运动方案及锻炼环境,从而促进其锻炼行为的发生和维持。运动干预阶段为8周,追踪时长8周。实验为2(分组)×3(时间点)设计,采用t检验及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处理。研究结果:(1)实验组与对照组在SDS评分水平得分的时间主效应显著(F_2,110=36.916,p<0.001,偏η~2=0.402),说明实验对象的SDS得分在时间维度具有显著差异。SDS得分的分组因素与时间因素存在交互作用(F_2,110=16.214,p<0.001,偏η~2=0.228),说明不同分组实验对象的SDS得分在时间上也存在显著差异。(2)实验干预后,实验组在心境状态FG-4592小鼠中的愤怒维度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运动量评分水平得分的时间主效应显著(F_2,110=76.524,p<0.001,偏η~2=0.889),说明实验对象在时间维度的运动量存在显著差异。运动量得分的分组因素与时间因素存在交互作用(F_2,110=53.848,p<0.001,偏η~2=0.022),说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不同时间点的运动量也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内部动机维度得分的分组主效应显著(F_2,110=31.065,p<0.001,偏η~2=0.350),说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内部动机水平存在显著差异。时间*分组交互效应显著(F_2,110=13.180,p<0.001,偏η~2=0.241),说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不同时间点的内部动机水平也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缺乏动机维度的分组主效应显著(FLY2835219研究购买_2,110=9.242,p<0.01,偏η~2=0.228)(p<0.05),说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缺乏动机水平存在显著差异。时间*分组交互效应显著(F_2,110=22.082,p<0.001,偏η~2=0.195)(p<0.001),说明在时间维度的实验组对照组缺乏动机水平也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论:vaccine immunogenicity(1)8周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干预可以有效降低实验组抑郁患者的抑郁水平,并且在干预结束后可以维持一定时间;(2)8周中等强度有氧实验干预可以改善实验组抑郁患者的心境状态水平。(3)8周的锻炼生态环境改变下,可以有效提高抑郁患者的运动量和内部运动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