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和目的:心房颤动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会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等并发症,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及生活质量。抗凝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房颤患者的预后,但目前抗凝率偏低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本研究探讨我院的抗凝现状及影响抗凝治疗的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收集2021年7月至12月我院心血管内科及老年心内科住院的老年NVAF患者抗栓方案及其他临床资料。计算患者CHA2DS2-VASVX-445分子式c评分,据此将患者分为卒中高危组与卒中中危组。根据评分及卒中危险分组分析患者抗栓情况及抗ZD1839小鼠凝药物方案。根据是否接受抗凝治疗将患者分为抗凝组与未抗凝组,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抗凝治疗的临床因素。结果:纳入的264例患者总体抗凝率为71.6%,单纯抗板率为20.1%。抗凝率随着CHA2DS2-VASc评分的升高总体呈下降趋势,卒中高危组抗凝率(69.8%)低于卒中中危组(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04,P=0.036)。单纯抗板率随着CHA2DS2-VASc评分的升高总体呈上升趋势,卒中高危组单纯抗板率(21.5%)高于卒中中危组(4.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29,P=0.105)。接受抗凝治疗的189例患者中,29(15.3%)例患者选用华法林,160(84.7%)例患者选用NOAC,卒中高危组选用NOAC的比例(86.4%)高于卒中中危组(7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44,P=0.111)。选用NOAC的患者中有154例选择利伐沙班,其中剂量20mg/d的chemically programmable immunity患者47例,剂量15mg/d的患者52例,剂量10mg/d的患者53例,卒中高危组应用标准剂量(20mg/d)的患者比例(27.1%)低于卒中中危组(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21,P=0.01)。抗凝组与未抗凝组单因素组间比较中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是高龄、糖尿病、血管疾病、心力衰竭、药物(指抗血小板药物或非甾体类抗炎药)、PCI术后,未抗凝组的这些指标均高于抗凝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0.306,95%CI 0.129-0.726,P=0.007)、心力衰竭(OR=0.260,95%CI 0.111-0.610,P=0.002)、药物(OR=0.017,95%CI0.006-0.049,P<0.001)均是NVAF患者未进行抗凝治疗的预测因素。结论:1.目前我院老年NVAF住院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的比例不足,且未能严格按照房颤患者卒中危险程度抗凝,不适当的抗血小板治疗仍然存在。2.新型口服抗凝药利伐沙班在预防NVAF患者卒中方面的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患者使用该药物时没有达到标准剂量的现象非常普遍,尤其是在高龄患者当中。3.影响老年NVAF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的因素包括药物、心力衰竭、高龄,且这三项因素均是患者未进行抗凝治疗的预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