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特质(Autism Traits)是与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有关的行为、人格以及相应认知特点的集合。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可以将其划分为阈上自闭特质(符合孤独症谱系障碍临床诊断标准)和阈下自闭特质。阈下高自闭特质个体虽未被诊断为孤独症谱系障碍,但是表现出与孤独症谱系障碍个体相似,损伤程度较轻的社会功能的障碍。以往研究表明,孤独症谱系障碍个体的面孔加工与正常个体相比存在异常,对面孔核心区域注视不足,且受面孔情绪的调节。高自闭特质个体与低自闭特质相比Y-27632试剂,同样表现出对面孔核心区域注视的不足。心理理论缺陷假说认为孤独症谱系障碍个体难以理解他人信念、愿望和情绪,难以以此为依据理解和推测他人行为。强烈世界理论认为孤独症谱系障碍个体感知异常强烈,高度敏感,以至于他们避免目光接触等刺激。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探讨对于高自闭特质大学生是由于心理理论水平较低导致对面孔注视的异常,还是由于对情绪过于敏感,存在超负荷加工,而产生了对面孔核心区的回避导致了对面孔注视的异常。实验一采用2(自闭特质:高,低)×6(面孔情绪:愤怒,厌恶,恐惧,高兴,悲伤,惊讶)的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采用面孔情绪识别任务,使用眼动仪记录他们在加工面孔时的眼动轨迹,探讨自闭特质高、低不同的大学生在识别基本情绪面孔时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发现:两组被试识别面孔情绪的正确率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面孔呈现的早期(前500ms)高自闭特质个体眼睛区域的注视显著少于低自闭特质个体。表明高自闭特质个体对情绪面孔的注视与低自闭特质个体相比在注视加工的早期存在异常。实验二采用2(自闭特质:高,低)×6(面孔情绪:愤怒,厌恶,恐惧,高兴,悲伤,惊讶)×5(表达程度:20%,40%,60%,80%,100%)的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采用面孔识别任务,使用眼动仪记录他们在加工面孔时的眼动轨迹,探讨自闭特质高、低不同的大学生在识别不同表达程度的基本情绪面孔时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发现,两组被试识别面孔情绪的正确率没有显著差异;面孔情绪的强度显著影响情绪识别的正确率;高兴面孔、愤怒面孔、悲伤面孔识别正确率随着表达程度的增强而逐渐升高,厌恶面孔、惊讶面孔、恐惧面孔识别的正确率在达到一定强度后便不再升高;两组被试对面孔以及面孔核心区的眼睛、嘴巴的注视没有显著差异;对不同情绪面孔的注视特征受情绪以及表达程度的调节。在面孔呈现早期(前500ms)情绪以及表达程度对两组被试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本结果表明,虽然高自闭特质个体对面孔情绪识别的正确率与低自闭特质个体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加工面孔的早期表现出对眼睛区域注视的异常,且受到情绪与强度的调节,与以往孤独症谱系障碍个体的研究结果类似。虽然高自闭特质个体在面孔Community infection加工的早期表现出了面孔注视的异常,但并没有影响其对情绪的识别,这一结果更符合强烈世界理论的预期。Tezacaftor这一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了解高自闭特质以及孤独症谱系障碍对社会线索的加工,并进一步设计干预方案帮助其更好的进行社会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