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经颅磁刺激对阿尔茨海默病执行控制网络调控与个体化干预研究

研究背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以隐匿性和渐进性的认知功能下降为主要特点,是造成痴呆的主要原因。AD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但现有药物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包括改善认知功能和减轻患者精神行为异常等,尚无针对病因的有效药物。脑网络的异常是AD的重要神经机制。通过对大脑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发现,空间位置不同、功能特异的脑区或者神经元常常协同完成同一认知过程,因此大脑可分为数个脑网络,其中执行控制网络(Executive Control Network,ECN)在正常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主要参与执行控制、工作记忆和注意等认知功能,是解决日常复杂问题、维持日常生活能力的基础。在AD病程中,不同脑区信息整合出现异常,并出现脑网络的异常。ECN是AD病程中受累最严重的脑网络之一,且ECN的异常与AD认知损伤密切相关,纠正ECN异常可能是缓解AD症状的潜在干预途径。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一种有效的脑网络调控方法,能够改变局部皮层的兴奋性,同时具确认细节有调控的“远端效应”,即TMS刺激产生的效应并不局限于刺激的皮层,和刺激皮层有连接的远隔脑区也可同时被调控。研究表明,TMS具有改善AD临床症状、延缓病情的潜力,兴奋性的TMS序列可改善AD患者认知功能,但其治疗AD机制尚不明确。此外,TMS干预AD的研究结果具有个体间异质性,可能与TMS靶点的选择和定位方法有关。左侧背外侧前额叶(Dointernal medicine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是TMS干预AD最常用的靶点,但DLPFC结构个体差异大且功能复杂,因此,个体化精准定位可能是提高TMS干预效果的重要途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 MRI)可以实现在体刻画脑功能网络,并实现个体化靶点确定。基于rs-f MRI的功能脑网络分析,可寻找疾病特异性脑网络(目标网络),利用功能连接的方法,寻找用于TMS刺激的浅表皮层的与该目标网络联系最强的脑区,即理论最佳靶点,完成个体化定位。通过对疾病特异性脑网络的干预,可能实现对疾病的精准、个体化修饰治疗。该技术已逐渐应用到TMS的个体化研究中,但对TMS干预AD个体化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ECN异常对AD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可否将ECN作为“目标网络”,利用功能连接,寻找个体化DLPFC浅表靶点,靶向调控ECN,实现TMS干预AD的治疗尚不明确。研究目的本研究拟探索TMS调控AD患者的脑网络机制,并探究ECN功能连接与TMS疗效的关系,探索可能的个体化定位方案。(1)研究一:通过分析TMS干预前后临床症状改变与ECN网络内属性改变的关系,探索TMS干预AD可能的脑网络机制。(2)研究二:通过探究基线期ECN与其他脑区间的功能连接与干预疗效的关系,验证ECN在TMS治疗AD中的作用。(3)研究三:在接受TMS干预健康人群和AD患者中,进行回溯性研究,将ECN作为“目标网络”,探究认知促进效果与理论最佳和实际靶点间距离的关系,探究ECN作为个体化干预“目标网络”的可能性。(4)研究四:开展单中心、开放标记研究,对10名AD患者进行基于ECN个体化精准定位的TMS干预,探究个体化TMS干预疗效,验证ECN个体化靶点干预的有效性,为进一步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奠定基础。研究方法(1)研究一:回溯性地分析19例接受真TMS治疗和19例假TMS治疗患者的症状改变与ECN网络内属性改变。采用TMS前后神经心理学量表改变评估症状改变,采用rs-f MRI并结合图论理论描绘TMS前后ECN网络内属性改变,通过相关分析探究临床症状改变与ECN网络内属性改变的相关性。(2)研究二:利用神经selleck抑制剂心理学、神经影像学和机器学习的方法,探究基线ECN网络间功能连接是否可预测TMS干预AD最终效果。(3)研究三:回溯性地对健康人群和AD人群TMS认知促进研究的分析,利用ECN与DLPFC的功能连接,寻找理论最佳靶点(即ECN与DLPFC功能连接最强的点),计算理论最佳靶点和实际靶点距离,通过相关分析探究该距离与认知能力改变的相关性。健康人群采用N-Back范式评估受试者认知功能,主要采用指标为0-,1-,2-和3-Back的反应时(Reaction Time,RT)与正确率(Accuracy,AUC)。AD患者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估受试者认知功能。研究四:在AD患者中采用小样本的开放标记实验,利用ECN寻找个体化靶点,探索个体化TMS的治疗效应。研究结果研究一:相较假刺激组,TMS可改善真刺激组的认知功能。相较假刺激组,TMS可下调ECN局部属性,即下调右侧DLPFC类聚系数(Nodal Clustering Coefficient,NCC)(F_((1,36))=12.41,p=0.017),且NCC的下调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 CA)得分改变值有负相关趋势(r=–0.45,p=0.054),与色字干扰试验-颜色字识别(Stroop Color Word Test-word,SCWT-W)反应时的改变率有正相关趋势(r=0.42,p=0.082)。研究二:将基线ECN与其他脑区的功能连接作为特征,可预测TMS前后Mo CA分数的改变(r=0.47,p=0.032)。与ECN功能连接预测结果贡献最大的脑区(权重前10%)位于颞叶内侧、颞中回、额叶、顶叶和枕叶。研究三:健康人群中,3-Back的AUC的改善值与最佳靶点与实际靶点的空间距离有负相关趋势(p=–0.33,p=0.077);AD患者中,MMSE的改善值与最佳靶点与实际靶点的空间距离负相关(r=–0.45,p=0.048),即实际靶点距离理论最佳靶点越近,TMS干预后认知功能的改善越显著。研究四:个体化干预可改善大多数AD患者的整体认知功能(MMSE:t=2.33,p=0.045;Mo CA:t=3.55,p=0.006)、记忆(Chinese version of the Auditory Verbal Learning Test-Immediate,CAVLT-I:t=2.38,p=0.041)、语言(Verbal Fluency Test,VFT:t=3.20,p=0.011;Boston Naming Test,BNT:4.64,p=0.001)、执行控制(Interference score,IS:t=2.56,p=0.043)和生活能力(Lawton-Brody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t=3.28,p=0.010),对改善患者的视空间(Judgment of Line Orientation Test,JLOT:t=1.97,p=0.084)和情绪症状(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t=2.25,p=0.051;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t=2.25,p=0.051)可能有改善。研究结论研究一:ECN网络内属性的改变可能是TMS干预后AD认知改善的神经机制。研究二:基线期ECN与其他脑区间的功能连接可用于预测TMS干预AD的疗效,进一步证实ECN在AD发病及TMS治疗AD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三:相比于传统的结构靶点,靶向基于ECN的计算的最佳理论靶点可能具有更强的认知促进作用,或可用于AD或MCI等认知障碍疾病的个体化定位中。研究四:靶向干预基于ECN的功能连接靶点可以显著改善AD患者认知功能,进一步体现ECN在TMS治疗AD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总体而言,本研究结果提示ECN在TMS治疗AD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解TMS干预AD的机制提供理论与实验基础,也为未来TMS干预AD的临床推广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