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患者血栓部位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2聚体(D-dimer,DD)、C-反应蛋白(Creactionprotein,CRP)与外周静脉血检测值水平是否存在差异,并探讨血栓部位FIB、DD、CRP检测值对DVT患者治疗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1年9月在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介入科接受治疗的DVT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患者一般资料、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程以及血栓形成的MG132小鼠诱发因素,对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通过多普勒超声检查及血管造影明确血栓诊断,实施治疗时为避免发生或加重肺栓塞,均先行腔静脉滤器置入,之后经患肢腘静脉穿刺入路,对深静脉血栓进行腔内治疗,同时于血栓部位采血液标本,送检FIB、DD、CRP,检测指标与上肢贵要静脉(下称上肢外周静脉)采集的上肢外周静脉血相应检测指标进行比较,并与血栓的分期和血栓形成诱发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完成静脉血栓腔内治疗后,患者回病房针对深静脉血管内残余血栓继续经患肢足背静脉滴注尿激酶进行顺行溶栓治疗,根据治疗情况调整尿激酶用量,2019年6月-2020年6月(A组),尿激酶用量参照全身静脉用药剂量,即30万单位/次,每12小时1次,总量300万单位~400万单位;2020年7月-2021年9月(B组),根据A组患者疗效及并发症情况将尿激酶用量调整为20万单位/次,每12小时1次,总量300万单位~400万单位。疗效观察:分别于溶栓治疗第3天、5天及7天复查下肢静脉造影,根据造影情况进行静脉通畅度评分、血栓残留体积和血栓清除率测算;并统计溶栓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患者血栓部位FIB、DD、CRP检测值水平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所有数据以Excel表格记录,后续分析则采用SPSS18.0,在组间对比时,将α=0.05作为检验水准。若为计量资料,用ShapiroWilk检验。如果符合正态分布,在此次研究中其将会被表示为P50(P25,P75)。针对计量资料展开小组之间的对比,主要针对Mann-Whitney U两独立样本来进行检验;针对配对计量资料展开小组间的对比,相用Wilcoxon非参数秩和检验;针对计数资料展开小组间的对比采用Fisher的精确检验;针对等级资料展开多个小组间的对比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70例,其中A组28例,B组42例。A组: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35-83岁,平均(58.67±13.67)岁,左下肢17例,右下肢11例,中央型静脉血栓13例,混合型静脉血栓15例,急性期21例,亚急性期7例,创伤9例,非创伤19例。B组:男性22例,女性20例,年龄31-87岁,平均年龄(58.44±16.43)岁,左下肢32例,右下肢10例,中央型静脉血栓27例,混合型静脉血栓15例。急性期31例,亚急性期11例,创伤23例,非创伤19例。两组资料中性别、年龄、血栓分布、病程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0例患者血栓部位FIB、DD及CRP检测值分别为(2.39±4.22)g/L、(2.54±6.26)μg/ml、(2.57±8.30)mg/L,上肢外周静脉采血相应检查指标的检测值分别为(1.87±2.83)g/L、(1.67±3.78)μg/ml、(1.76±4.84)mg/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血栓部位与上肢外周静脉采血FIB、DD及CRP的差值均数分别为(0.65±1.64)g/L、(0.52±2.38)μg/ml、(0.68±3.34)mg/L,亚急性期血栓部位与上肢外周静脉采血FIB、DD及CRP的差值均数分别为(0.2±0.87)g/L、(0.31±2.45)μg/ml、(0.58±2.02)mg/L,急性期与亚急性期FIB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明显高于亚急性期,DD和CRP指标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者在3天、5天、7天静脉血流通畅度评分时间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F=43.425,P=0.000)。A、B两组患者在3天、5天、7天血栓残留体积,时间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F=177.277,P=0.000),两组整体趋势均下降。A、B两组患者在3天、5天、7天的血栓清除率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F=179.370,P=0.000),两组患者血栓清除率在3个时间点测量值变化幅度无统计学差异(F=0.729,P=0.431)。经二元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期患者血栓部位FIB均高于亚急性期,且与静脉通畅度评分、血栓残留体积、血栓清除率均呈显著相关(P<0.05),血栓部位FIB值水平Medical home与治疗效果呈正相关。A、B两组出血并发症比较,A组28例,出血并发症6例,占21.4%,B组42例,并发症1例,占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部位与上肢外周静脉血FIB、DD、CRP比值,均数标准差分别为(0.72±2.05)、(1.07±1.91)、(1.12±1.68)。根据ROC结果得到的截断值,血栓部位与上肢外周静脉血FIB比值的高值≥1.725、低值<1.725,FIB比值≥1.725患者有19例,其中血栓清除率>50%的有17例,血栓清除率<50%的有2例,FIB比值<1.725患者有51例,其中血栓清除率大于50%的有30例,小于50%的有21例,两组间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FIB比值≥1.725组的疗效优于FIB比值<1.725组。而DD、CRP比值的高低值间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部NN2211位FIB、DD、CRP检测值高于外周静脉血检测值水平,且与DVT病程显著相关。其中,血栓部位与外周静脉血FIB检测值的比值与抗凝溶栓疗效成正相关。小剂量尿激酶顺行静脉溶栓可达到与外周静脉尿激酶用量相同的治疗效果,同时可减少出血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