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荞麦(Fagopyrum tataricum)是一种富含芦丁、花青素和槲皮素等生物类黄酮的小宗作物,类黄酮物质是植物体中产生的一种次级代谢产物,能够清除非生物胁迫后产生的过量活性氧,提高植物的耐逆性,促进植物适应环境变化。干旱作为主要的非生物胁迫之一,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而苦荞麦本身具有较高的耐寒耐旱性,探究苦荞的抗旱机制,提高类黄酮物质的含量,在培育高产、高营养价值以及节水抗旱荞麦新品种中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苦荞麦为材料,通过干旱胁迫实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及生理生化实验等,分析了不同苦荞品种的抗旱性;克隆和鉴定了苦荞m~6A甲基转移酶相关基因;获得了在干旱下调控类黄酮合成的Ft FIP37-Ft MYB15-Ft PAL1的功能模块;探究了Ft FIP37和Ft MYB15在苦荞响应干旱胁迫过程中调控类黄酮化合物合成的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发现定苦1号具有较强抗旱性。通过分析抗逆生理指标和类黄酮含量变化,比较不同品种苦荞对干旱胁迫的耐受差异,发现定苦1号抗旱性较强;同时结果表明苦荞中总体m~6A修饰水平以及类黄酮化合物含量与苦荞抗旱性具有相关性。(2)明确Ft FIpatasertib溶解度IP37促进类黄酮物质积累并且正响应干旱胁迫。克隆并表征定苦1号中m~6A甲基转移酶、去甲基转移酶基因以及类黄酮合成通路的相关基因。进化分析显示m~6A修饰基因存在高度保守性,具有组织表达特异性;亚细胞定位分析显示在细胞核中;q RT-PCR和类黄酮定量结果显示,干旱胁迫显著诱导了Ft FIP37-1的表达并促进类黄酮的积累。(3)发现并验证Ft FIP37-Ft MYB15-Ft PAL1互作模块及其对类黄酮物质合成的调控机制。通过苦荞相关基因异源转化拟南芥和同源转化苦荞毛状根进一步证明了Ft FIP37和Ft MYB15均可以调节类黄酮物质合成响应干旱胁迫。综上所述,本研究筛选了定苦1号为研究材料,克隆和表征了苦荞中的m~6A甲基转移酶Ft FIP37、转录因子Ft MYB15、多个类黄Emricasan分子量酮合酶基因Ft Ft PAL1、Ft ANS和Ft F3H等,提出了Ft FIP37-Ft MYB15-concurrent medicationFt Ft PAL1的互作模块,探究了Ft FIP37干旱胁迫下调控类黄酮化合物合成的机制,为苦荞育种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候选基因,同时也为RNA甲基化在苦荞育种中的研究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