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参开花期不同组织黄酮类成分分析及其网络药理学研究

苦参是我国的传统中药,富含黄酮类化合物,在药品开发和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首先基于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在苦参开花期五个组织中rishirilide biosynthesis共检测到227种黄酮类化合物。其中137种在不同组织部位均存在,18种在根部特异性积累。与根组织相比,苦参的茎、叶、花和幼嫩的豆荚中分别有156、155、156和150种差异积累代谢物。然后,利用PubChem和SwissADME数据库确定了苦参中有47种黄酮类潜在药效成分,并通过SwissTargetPrediction和GeneCards数据库预测了这些潜在活性成分参与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潜在靶点(58个)。通过STRING数据库将这些靶LXH254生产商点构建蛋白互作关系网络,并对其进行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最后,基于“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多层次系统地挖掘苦参黄酮治疗T2DM的作用机制,筛选到10种关键的潜在药效成分。它们主要分布于根、花和豆荚中,但在不同组织中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苦参黄酮治疗T2DM的作用机制可能是以AKT1、ESR1、EGFR、PIK3R1、TNF以及PTGS2等为关键靶点,通过调节AGE-RAGE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内分泌抵抗以及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抵抗等信号通路发挥降糖的作用。通过对苦参中黄酮类成分的组织分布与网络药理学分析,可为今后开展苦参代谢物的深入研究以及MK-2206核磁苦参地上部分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全面探索苦参治疗T2DM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