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慢病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与意义:我国慢病患者在老年人群中所占比例较大,为了积极应对老龄化,本研究通过了解慢病老人认知功能状况以及个体差异情况和变化趋势,掌握慢病老年人认知功能变化规律,并通过横断面和纵向研究找出慢病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对预防慢病老人群体认知功能衰退与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实证数据支持。数据与方法:对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CLHLS)进行整理。使用SPSS13.0软件对CLHLS 2018年横断面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采用二元logistics回归从社会人口学、生活行为习惯、饮食习惯、身心健康、代际支持五大类变量中分析得出慢病老人认知功能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根据2018年数据回溯调查对象2008-2018十年期间的四次调查访问的纵向数据,通过构建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从而了解慢病老人认知功能的个体差异和变化情况,并采用多水平模型进一步分析慢病Adherencia a la medicación老人认知功能影响因素,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和多水平模型均使用Mplus5.0软件构建。结果:1.横断面研究结果显示,9583位慢病老人中患有高血压的慢病老人最多,其次是心脏病、白内障,只患一种慢性病的老年Ceralasertib浓度人有4453例,占总数的46.47%,患有两种以上慢性病老年人5130例,占总数的53.53%。2.9583例老年慢病患者中,认知功能障碍检出率为12.74%。3.二元logistics回归表明,受教育经历为小学及以下和小学以上相较于文盲更有利于慢病老人认知功能,养老机构居住、经常锻炼身体、做家务、进行户外活动、串门与朋友交往、阅读书报、打牌或打麻将、看电视或听广播、食用新鲜蔬菜、食用坚果、食用肉类、自评健康状况良好、父母给予子女经济支持均为慢病老年人是否患有认知障碍的保护因素,年龄增大、独居、失能、抑郁情况越严重是慢病老年人患有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4.慢病老人认知功能影响因素重要性排序中,年龄的影响作用最大,其次是抑郁。5.慢病老人认知功能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表明:该人LBH589采购群认知功能呈曲线趋势下降,下降速度逐渐加快,初次测量值存在个体差异,但下降速度并无个体差异。6.纵向多水平模型结果表明:年龄越大、独居、经常食用白糖或糖果、失能与认知功能呈负相关;男性认知功能好于女性,受教育经历越好,家庭收入水平越高,做家务,进行户外活动,阅读书报,饲养家禽、家畜,打牌或打麻将等,看电视听广播,吃新鲜水果,吃新鲜蔬菜,食用鱼等水产品,食用腌咸菜和泡菜,饮茶,生病及时医治,自评健康状况良好,子女给予经济支持均与认知功能呈正相关。结论:1.慢病老年人在老年人群体中的占比较高,其中,患高血压的慢病老年人最多,政府和社会有关部门需要对该人群的认知功能状况给予关注。2.慢病老人认知功能呈曲线加速下降,年龄越大下降速度越快,且2008年初始状态下的认知功能存在个体差异。3.慢病老人认知功能受到个体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多方影响。需重点关注高龄、教育程度低、低收入、独居的失能老人,且整体而言男性认知功能比女性好,因此女性更须注意对认知功能的监控。良好身心健康状况,健康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对改善慢病老人认知功能具有正向影响。干预和预防措施可通过减少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增加可控因素的自我管理入手,积极调动家庭-社会-自我多层面力量,来改善慢病老人认知功能的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