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针(揿针)对肝郁化火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观察眼针(揿针)和ATM/ATR抑制剂单纯运用眼针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的临床疗效差距,来对比两种治疗方式对患者症状的改善情况,试图评价此方法治疗的优势与特点,并且深入探讨其内在意义,为临床上失眠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案。材料与方法:本次课题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12月来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k3病房及针灸专家门诊就诊的患者。并且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将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30人应用眼针(揿针)进行治疗。患者每日来诊更换揿针1次,每次留针24小时,周末休息两天,共治疗4周。对照组30人单纯使用眼针clinical medicine框外横刺进行治疗,每天一次,一次30分钟,周末休息两天,共治疗4周。并使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填写中医症候积分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量表,观察患者的病情是否有改善,并建立资料库,使用SPSS26.0统计软件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估来判断临床疗效水平。结果:1.在治疗前,对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中医证候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内对比:将两组治疗前后的PSQI评分、中医证候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均较之前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对比:将两组治疗后的PSQI评分、中医证候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两组经过治疗后在睡眠质量、睡眠效率、睡眠时间、心烦易怒、胸闷不舒、头晕目眩、胁脘痞纳呆、舌红苔黄评分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睡眠障碍、入睡时间、日间功能积分、睡眠不安、多梦、胁肋胀痛、口苦口臭、脉弦数统计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结束治疗后,患获悉更多者经过眼针(揿针)治疗后总有效率达到90%,单纯运用眼针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0%。结论:1.眼针(揿针)疗法对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有效,且有效率比眼针横刺疗法高。2.眼针(揿针)疗法对失眠患者(肝郁化火型)在睡眠质量、睡眠效率、睡眠时间上改善更加显著。3.眼针(揿针)疗法对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改善显著。4.眼针(揿针)疗法在心烦易怒、胸闷不舒、头晕目眩、胁脘痞纳呆、舌红苔黄的中医症候改善效果更好,可以为临床工作提供更好的帮助。5.眼针(揿针)疗法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睡眠状态可以得到良好的改善,应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