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马唑仑对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血清CC16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术中静脉泵注瑞马唑仑对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血清CC16和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明确瑞马唑仑对行单肺通气患者的肺保护作用和炎症因子释放的抑制作用,从而为瑞马唑仑减轻肺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选择于2022年7月至11月计划行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ATS)的患者60例,其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35例,年龄40~65岁,ASA分级Ⅰ~Ⅱ级,BMI 18~28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格法将患者分为两组:瑞马唑仑组(R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R组于诱导时静脉注射瑞马唑仑0.15mg/kg+舒芬太尼0.5ug/kg+丙泊酚2mg/kg+顺阿曲库铵0.15mg/kg行快速顺序诱导,随后以瑞马唑仑0.4~1.2mg/kg/h+丙泊酚4~6mg/kg/h+瑞芬太尼0.15~0.2μg/kg/min+顺阿曲库铵0.1~0.15mg/kg/h持续泵注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前15min停止泵注瑞马唑仑;C组则于诱导时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15mg/kg+舒芬太尼0.5ug/kg+丙泊酚2mg/kg+顺阿曲库铵0.15mg/kg行快速顺序诱导,随后以生理盐水0.4~1.2确认细节mg/kg/h+丙泊酚4~6mg/kg/h+瑞芬太尼0.15~0.2μg/kg/min+顺阿曲库铵0.1~0.15mg/kg/h持续泵注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前15min停Torin 1化学结构止泵注生理盐水。调整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输液速率,以维持BIS值处于40~60之间。分别于诱导前(T_0)、诱导后单肺通气即刻(T_1)、单肺通气30min(T_2)、单肺通气60min(T_3)、手术结束时(T_4)、拔管后30min(T_5)这五个时刻记录HR与MAP;同时检测T_1~T_4时刻动脉血Pa CO_2、Pa O_2和呼吸指数(RI),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中心静脉血中的Clara细胞蛋白(CC16)、丙二醛(MDA)、白介素10(IL-10)和白介素6(IL-6)的浓度。还记录了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使用量、术后苏醒拔管的时间、72h内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本研究的结果显示R组的HR与MAP总体变化趋势比C组平稳;在T_1~T_4期间,两组Pa CO2对比结果表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_2~T_4时刻,R组的Pa O_2高于C组,R组的RI低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_1~T_4时刻,R组的CC16低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DA的比较R组低于C组AM symbiose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_2~T_4时刻,R组的IL-10高于C组,IL-6的比较R组低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使用量R组低于C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R组术后苏醒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和72h内并发症发生率的分析,结果表明两组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麻醉中复合泵注瑞马唑仑可以减少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的使用量,有效的稳定血流动力学,抑制肺损伤标记物(CC16)及炎性因子(MDA、IL-6)的释放,改善单肺通气患者肺功能,减轻术后肺损伤,加快术后苏醒,促进术后快速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