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及目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是指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静脉溶栓(IVT)后各种原因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进一步加重,与ACI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为更好地了解ACI患者IVT后发生END的原因,以便对ACI患者进行预防性决策,本研究调查分析了ACI患者IVT后END的发生率、END的原因、危险因素并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连续收集了2020年12月至2022年10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selleckchem IDN-6556院急诊科抢救室接受IVT的ACI患者199例,根据溶栓药物的不同分为阿替普酶(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bio-inspired sensornogen activator,rt-PA)组178例和尿激酶(UK)组21例,再根据IVT后是否发生END,分为END亚组及非END亚组。将END定义为AC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24小时内NIHSS评分较溶栓前增加≥4分或者死亡。收集入组患者的所有临床资料,包括人口统计学信息:年龄、性别、体重、吸烟史、饮酒史;临床特征: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房颤病史、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高脂血症)、既往使用抗凝药物治疗、既往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入院时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入院时舒张压(diastolicand systolic blood pressure,DBP)、溶栓后2小时SBP、溶栓后2小时DBP、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后24小时NIHSS评分、发病至溶栓时间、溶栓药物(rt-PA、UK)、TOAST病因类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小动脉闭塞型/心源性栓塞型);入院时实验室指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比容、血小板压积、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Belnacasan供应商)、D-二聚体、肌酐、尿酸;入院时影像学资料:是否脑白质疏松、是否大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梗死面积(腔隙性脑梗死/中等面积脑梗死/大面积脑梗死)。分析ACI患者IVT后END的发生率及原因。通过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确定影响rt-PA静脉溶栓后EN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及影响系数。然后根据筛选出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进行预测,并将预测值进行ROC曲线分析,评估其预测价值。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代表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纳入的199名接受IVT的ACI患者中,有59名(29.6%)患者发生END。其中rt-PA静脉溶栓的ACI患者中52名(29.2%)患者发生END;UK静脉溶栓的ACI患者中7名(33.3%)患者发生END。脑出血(27名患者,45.8%)是END的主要原因,其次是脑梗死进展(13名患者,22.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OR=1.283,95%CI(1.060-1.553),P=0.011]、INR[OR=1.257,95%CI(1.803-8.756),P=0.008]、D-二聚体[OR=1.297,95%CI(1.034-1.628),P=0.025]及大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OR=6.830,95%CI(2.789-16.729),P=0.000]是接受rt-PA静脉溶栓的ACI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大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OR=6.830,95%CI(2.789-16.729),P=0.000]与END发生关联性最强。而PT[OR=0.000,95%CI(0.000-0.009),P=0.009]是其保护性因素。联合独立危险因素指标预测值进行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13(CI:0.737-0.888,P=0.000),预测能力较好。结论:END的发生比较常见,并且选择rt-PA或UK静脉溶栓治疗对END的发生率没有影响。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END最主要的原因是脑出血,其次为脑梗死进展。较高的白细胞计数、INR及D-二聚体和存在大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是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在评估END发生上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