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受中美贸易影响,粮寻找更多食安全问题日渐受到重视。提高大豆品质与产量迫在眉睫。由于碱性或石灰性土壤缺铁导致的大豆缺铁黄化症(Iron deficiency Chlorosis)严重影响到大豆产量。目前已有的多种应对措施,但由于成本高且效率低使得无法广泛推广。为了挖掘耐低铁大豆种质资源,本研究通过建立一套大豆苗期耐低铁评价方法,进一步分析不同大豆品种在受到低铁胁迫后的综合评价值,为深入开展大豆耐低铁品种选育和分子机理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利用人工温室水培的方法模拟大豆田间缺铁环境,本试验建立一套以生理指标为主的大豆苗期耐低铁综合评价方法。结果显示,低铁环境显著影响大豆苗期相对叶绿素含量及根尖数。对叶面积、总根表面积、生物量等10项性状耐低铁系数进行主成分、隶属函数标准化分析,得到大豆苗期耐低铁综合评价值(I),基于I值进行聚类分析,将201份大豆种质资源耐低铁特性划分为5个等级:Ⅰ级耐低铁型2个,Ⅱ级较耐低铁型26个,Ⅲ级常规型71个,Ⅳ级较敏感型99个,Ⅴ级敏感型3个,并根据综合分析结果,初步筛选出3个敏感型品种(ZDD26282、Flyer以及Saline)与2个耐低铁型品种(皖黄506与长农15)。极端种质资源在响应低铁胁迫后的生理biofloc formation特性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低铁胁迫后,五个品种中的叶片铁元素含量及根系铁元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耐低铁型品种均显著高于敏感型品种。耐低铁型品种的根系高铁还原酶活性在受到低铁胁迫后显著升高,且显著高于敏感型品种。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建立大豆苗期耐低铁评价体系,筛选E7080出了若干份优异种质资源,进一步解析了大豆苗期耐低铁胁迫的生理特性差异,为大豆耐低铁种质资源鉴定及分子机理研究提供方法和材料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