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的“不寐”现象是指诗人创作的诗句中存在着直接或间接对夜晚入睡困难、或夜里醒后不能再寐、或彻夜不寐的描写。先秦诗歌中就出现了“不寐”现象,后经汉魏MK-4827供应商六朝诗歌的不断书写,至唐诗达于鼎盛。《全唐诗》中出现“不寐”现象且符合要求的诗歌有800selleck激酶抑制剂多首。其中涉及的题材类别有怨情类、行旅类、交际类和感怀类等。而不寐的类型包括长期不寐、偶然不寐、整夜不寐、寐而后觉等。引起不寐的原因包括身体原因、环境原因、人事原因等,或老病孤独而不寐,或环境变化而不寐、或聚散离别而不寐,或得失穷达而不寐,或动荡漂泊而不寐等。唐人通过对不寐现象的书写,感慨羁旅辛苦、自伤身世遭遇、表达生命意识、思念家乡亲人、寄托幽怨情感等,情感意蕴丰富,充分展示了唐人的生活境遇、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不寐现象的书写,赋予诗歌情致缠绵、低回婉转的美学风貌,具有深沉幽远的美学意味。不寐现象的书写,多用白描手法,此外还有比兴、用典等手法。在意象上,多用描述性意象,也有象征性意象,因为不寐具有时间性,所以所取之象具有夜的特点,视觉意象多为具有视觉冲击的光影和切近的室内陈设,如星、月、灯、烛、萤、雪等。而以声响为主的听觉意象类型众多,水声、雨声、风声、鸟声、虫声、钟声、猿叫等。这些声响光影通过诗人主观裁夺和情意粘合,为不寐创设环境、渲染氛围、揭示因由,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唐诗中“不寐”现象的成因主要有两个大方面,一是诗人的个体差异,包括生理健康、个性特点和人生遭遇。二是时代社会原因,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人才制度、社会风气、士人生活方式等。所以,唐诗中Cloning and Expression的“不寐”现象具有历时性、个性化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