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格列净和大豆异黄酮对糖尿病肾病防治作用比较的研究

目的:探讨并比较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卡格列净mediator effect(CGLZ)和大豆异黄酮(SIF)对糖尿病(DM)大鼠肾病防治及抗骨质疏松作用。方法:取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G)、模型组(MG)、SIF用药组(SIG)、低剂量CGLZ用药组(LCG)、高剂量CGLZ用药组(HCG),每组8只。MG组和各用药组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进行造模。用药组每天灌胃1次,持续12 w。药物干预前一天和结束后立即测量体质量、进食量和饮水量,于药物干预前1天和第4、8、12 w末测血糖,于第12 w末采用全自动血液生化仪检测血清白蛋白(ALB)、血钙(Sca)、血磷(SP)、血钾(SK)、血钠(Sna)、血IACS-10759氯(Scl)、血肌酐(Scr)、血尿素氮(Urea)、血尿酸(SUA)、胱抑素C(CYS-C)、β2微球蛋白(β2-M)、尿蛋Gefitinib-based PROTAC 3 IC50白(Pro)、尿肌酐(Ucr)、尿蛋白/尿肌酐比值(UPCR)、25-羟基维生素D(25-OH-D3),采用HE染色法进行肾脏组织病理学分析,应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检测骨代谢相关指标在体全身骨密度(TBMD)、区域骨密度(RBMD)(检测局部包括头、上肢、大腿、躯干、肋骨、骨盆和脊柱)、全身骨盐量(TBSC)、全身脂肪量(TBFM)和全身肌肉量(TBMM)。结果:(1)建模成功12 w后,MG、SIG、LCG、HCG组较NG组的饮水量、进食量均明显增加且体质量下降(P<0.01);LCG、HCG组较MG组、HCG组较SIG组的体质量均显著增加(P<0.05或0.01).(2)药物干预第4 w后LCG、HCG组及第8 w、12 w后SIG、LCG、HCG组的FPG较MG组均出现下降(P<0.01);药物干预第4 w、8 w、12 w,用药组进行组间比较,LCG、HCG组较SIG组、HCG组较LCG组FPG的下降幅度更显著(P<0.01),治疗效果依次为HCG>LCG>SIG组。(3)药物干预第4 w、8 w、12 w后,各用药组大鼠的Pro、Ucr、UPCR较MG组均显著下降(P<0.01)。用药组组间比较尿液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药物干预12 w后,与MG组比较,SIG、LCG、HCG组的ALB水平升高(P<0.05或0.01);Scr、Urea、SUA、CYS-C、β2-M、SK水平明显下降(P<0.05或0.01);SIG组的Scl水平降低(P<0.05);HCG组的25-OH-D3水平升高(P<0.01)。用药组进行组间比较,HCG组较SIG、LCG组的25-OH-D3水平升高(P<0.05或0.01)。(5)药物干预12 w后,MG组可见肾小球体积增大,肾小囊扩张、囊壁增厚且囊腔内可见大量嗜酸性团块,肾小球内系膜基质大量增生,淋巴细胞浸润;大量肾小管体积减小,肾小管上皮细胞排列不规则,可见细胞水样变性,胞质疏松淡染,甚至出现坏死、核固缩以及刷状缘脱落;肾间质水肿伴有炎性渗出。SIG、LCG、HCG组的上述病理损伤得到不同程度改善。(6)药物干预12 w后,与MG组比较,仅HCG组的TBSC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IF组和LCG组TBMD、TBSC、TBFM、TBMM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CG组的大腿,LCG和HCG组的躯干、肋骨和脊柱,以及SIG组和HCG组的骨盆均出现骨密度增加(P<0.05)。用药组组间比较,HCG组较SIG、LCG组的TBMD增加(P<0.05),HCG组较SIG组的TBSC、较LCG组的大腿骨密度增加(P<0.05或0.01)。结论:(1)低、高剂量CGLZ均可降低DM的FPG、SUA、Scr、Urea、CYS-C、β2-M水平,升高血清ALB水平,降低尿液Pro、UPCR水平。高剂量CGLZ还可升高DM的血25-OH-D3水平。本研究结果表明低、高剂量CGLZ均可改善高血糖状态和DM的肾损害。(2)SIF可降低DM的FPG、SUA、Scr、Urea、CYS-C、β2-M水平,升高血清ALB水平,降低尿液Pro、UPCR水平,具有防治DM及其肾损害的作用。(3)低、高剂量CGLZ及SIF之间比较,调控的血糖效果依次为HCG>LCG>SIG,但三者改善DM肾损害的效果差异不明显。(4)低、高剂量CGLZ和SIF均能降低骨折风险,且高剂量CGLZ的治疗效果优于低剂量CGLZ和SIF。但三者对不同局部的骨密度影响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