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了解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NSSI)的现状,并探讨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NSSI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变化。方法:以2022.6-2023.12月于山东省戴庄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科住院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问卷评估入组者的情况,根据评估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无genetic carrier screeningNSSI行为组和有NSSI行为组。使用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巴瑞特冲PD0325901价格动型人格问卷(BIS-11)、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各组进行心理信息采集。使用日本光电EMB-2306肌电诱发电位仪对各组患者的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进行评估,采用SPSS 25.0软件将所有收集整理后的数据进行一系列的统计分析。结果:1.本研究入组的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中,共有115名完成所有心理问卷及50例完成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评估,其中有NSSI行为的患者为84人,无NSSI行为的患者为31人。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NSSI行为的发生以14岁的患者人数最多,为26人。有NSSI行为者女性(69人)多于男性(15人)。最常见的自我伤害方式是故意掐伤自己。实施NSSI行为最常见的目的是为了缓解焦虑、抑郁情绪。无NSSI行为组和有NSSI行为组在性别、家庭居住地、父母婚姻情况、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有留守经历,是否遭受过校园欺凌、是否有家族史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NSSI行为组较无NSSI行为组,常伴有较多的精神病性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NSSI行为组的HAMD-24总分显著高于无NSSI行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有NSSI行为组述情障碍总分、难以识别自己的情感、难以描述自己的情感得分均显著高于无NSSI行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有NSSI行为组冲动性总分、运动冲动性、无计划冲动性、认知冲动性得分均显著高于无NSSI行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确认细节.有NSSI行为组家庭独立性、道德宗教观得分均高于无NSSI行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有NSSI行为组积极应对方式得分低于无NSSI行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二元logistics分析结果显示,HAMD-24总分(or=1.29、P=0.011)、精神病性症状(or=0.16,P=0.016)、无计划冲动性(or=0.21,P=0.03)独立性(or=12118.34,P=0.04)因素依次进入NSSI行为影响因素的回归方程。7.有NSSI行为组的听觉P3a潜伏期、P3b潜伏期较无NSSI行为组显著延长,P3a波幅、P3b波幅较无NSSI行为组显著降低,差异具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SSI行为的发生与焦虑情绪、抑郁情绪、精神病性症状、冲动性、述情障碍、家庭关系以及应对方式有关,且HAMA-24总分、精神病性症状、无计划冲动性、家庭成员独立性是其独立的影响因素。有NSSI行为的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较无NSSI行为的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可能具有严重的注意力及记忆力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