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儿童呼吸困难评分(PRAM)在支气管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时对病情的评估作用,并分析PRAM与患儿肺通气功能的相关性,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包括哮喘急性轻度(轻度组)、中度(中度组)及重度患儿(重度组)各60例。比较各组患BMS-354825者PRAM及肺通气功能指标水平,并分析PRAM与患儿各项肺通气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哮喘急性发作轻度患儿PRAM评分Naporafenib溶解度为(2.17±0.83)分,哮喘急性发作中度患儿PRAM评分为(4.82±1.00)分,哮喘急性发作重度患儿PRAM评分为(8.17±0.81)分,且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哮喘急性发作轻度患儿相比,哮喘急性发作中度及重度患儿第一秒用力呼气末容积占比(FEV1%)、用力肺活量占比(FVC%)、最大呼气流量占比(PEF%)、用力呼气50%肺活量时的瞬间流量占比(FEF50%)水平均显著降低(均P<0.05),且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哮喘急性发作轻度、中度、重度患儿PRAM评分均与肺通气功能相关指标(FEV1%、FVC%、PEF%、FEF50%)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在患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时,PRAM评分对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具有较好的评估价值,与临床诊断分级标准一致性较高,同时PRAM评分与患儿肺通气功能检测结果趋同性较art and medicine高,相关性分析显示二者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应用PRAM评分对支气管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时的病情进行判断,具有很好的临床诊疗价值,有助于早期进行及时有效干预,提高患儿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