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突出强调了全生命周期理念在健康保障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幸福不仅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初衷,女性的健康和福祉是全民健康的重要支撑和健康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个体,生理及心理状态均存在显著差异,对幸福的感悟与理解也各不相同,影响其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也各有特点。女性在中年时期承担着繁重的多重角色任务,不仅需要维持自己的工作,还需要照顾家庭和孩子,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社会境况。在生理层面上,绝大多数女性在中年时期将会度过围绝经期,受雌激素水平下降的影响易出现以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并伴随神经心理症状的症候群。因此,基于健康的视角对主观幸福感进行研究,了解中年女性的身心健康状况,并在此基础上从多角度分析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探讨影响因素与主观幸福感的路径关系,不仅有助于增进中年女性群体的健康福祉和促进生命质量的提升,而且对推动我国妇女健康事业的发展、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以及构建幸福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本研究以中年女性为研究对象,旨在从社会人口学特征、行为生活方式、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等多角度分析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基于压力过程理论分析生活压力与主观幸福感的路径关系,并进一步基于压力缓冲理论探讨社会支持与体力活动在生活压力与主观幸福感整体路径模型中的调节作用。基于情绪理论分析自主神经功能与主观幸福感的路径关系,从生理上厘清自主神经功能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路径。结合实证研究结果并基于健康促进理论提出主观幸福感的提升策略,从而为改善中年女性生命质量、推动我国妇女健康事业的发展、构建幸福社会以及为卫生政策制定者优化妇女保健制度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以2019年7月至9月在某三级甲等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常规体检的1133名中年女性为研究对象。利用问卷调查、自主神经功能检测和常规体检信息采集所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以心率变异性作为评估自主神经功能的指标,其中,利用总功率(Total frequency power,TP)反映自主神经系统的整体活性和调节能力;利用低频功率/高频功率(Low frequency/High frequency,LF/HF)反映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活性的均衡性,LF/HF正常表示自主神经系统处于平衡状态;LF/HF偏高表示自主神经系统出现失衡且偏向交感神经过度兴奋;LF/HF偏低表示自主神经系统出现失衡且偏向副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分类变量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连续型变量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主观幸福感的独立影响因素,并利用随机森林模型进一步分析各独立因素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重要性排序。采用链式中介效应模型和路径分析探讨生活压力与主观幸福感的路径关系;利用链式中介效应模型探讨自主神经功能与主观幸福感的路径关系。采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录入,采用IBM SPSS 24.0软件、SPSS-PROCESS 3.4插件、AMOS 23.0软件和R软件4.1.0版进行数据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研究一: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本研究在了解中年女性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主观幸福感的总体情况,并从社会人口学特征、行为生活方式、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等多角度探讨主观幸福感的独立影响因素。主要结果如下:(1)在生理健康状况中,中年女性自主神经功能调节能力偏低比例为80.6%,自主神经功能失衡比例为67.2%,围绝经期躯体症状检出率为90.0%,围绝经期泌尿生殖道症状检出率为61.6%,代谢综合征检出率为11.0%。在心理健康状况中,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3.7%,焦虑症状检出率为16.7%。(2)中年女性主观幸福感得分为89.96±12.81,主观幸福感处于高水平者占51.1%,处于中低水平者占48.9%。(3)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社会人口学特征中,个人月均收入水平越高,则主观幸福感水平越高(β=0.057,P=0.012)。在行为生活方式中,与兴趣爱好非广泛者相比,兴趣爱好广泛者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较高(β=0.080,P=0.001)。在生理因素中,有躯体症状的研究对象主观幸福感水平低于无躯体症状者(β=-0.046,P=0.042)。有泌尿生殖道症状的研究对象主观幸福感水平低于无泌尿生殖道症状者(β=-0.129,P<0.001)。与LF/HF正常者相比,LF/HF偏低者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较低(β=-0.054,P=0.035)。自评健康越好则主观幸福感水平越高(β=0.117,P<0.001)。在心理因素中,积极应对方式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β=0.300,P<0.001),消极应对方式负向预测主观幸福感(β=-0.147,P<0.001)。生活压力越高则主观幸福感水平越低(β=-0.132,P<0.001)。有抑郁症状的研究对象主观幸福感水平寻找更多低于无抑郁症状者(β=-0.145,P<0.001)。有焦虑症状的研究对象主观幸福感水平低于无焦虑症状者(β=-0.095,P<0.001)。在社会因素中,和与周围人关系较差者相比,与周围人关系较好者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较高(β=0.097,P<0.001)。与非高社会支持者相比,高社会支持者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较高(β=0.145,P<0.001)。(4)随机森林模型结果显示各独立影响因素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重要性由大到小依次排序为:积极应对方式、抑郁症状、消极应对方式、自评健康、生活压力、焦虑症状、社会支持、个人月均收入、LF/HF、与周围人关系、泌尿生殖道症状、兴趣爱好、躯体症状。研究二:生活压力与主观幸福感的路径关系研究基于压力过程理论,结合中年女性的身心健康特征,以生活压力为压力源,应对方式为中介变量,躯体症状、泌尿生殖道症状作为生理压力反应,焦虑症状、抑郁症状作为心理压力反应,探讨生活压力与主观幸福感间的路径关系。并基于压力缓冲理论进一步分析社会支持与体力活动在生活压力与主观幸福感整体路径模型中的调节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在生活压力与主观幸福感的整体路径模型中,生活压力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总效应值为-0.29RNA Isolation3,直接效应值为-0.145,间接效应值为-0.148。积极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总效应值为0.494,直接效应值为0.292,间接效应值为0.202。消极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总效应值为-0.234,直接效应值为-0.136,间接效应值为-0.098。躯体症状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直接效应值为-0.069。泌尿生殖道症状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直接效应值为-0.114。抑郁症状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直接效应值为-0.374。生活压力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路径包括:生活压力→主观幸福感;生活压力→积极应对方式→主观幸福感;生活压力→躯体症状→主观幸福感;生活压力→泌尿生殖道症状→主观幸福感;生活压力→抑郁症状→主观幸福感;生活压力→积极应对方式→躯体症状→主观幸福感;生活压力→积极应对方式→抑郁症状→主观幸福感。(2)社会支持在生活压力与主观幸福感整体路径模型中的调节作用分析结果显示,社会支持能够调节“生活压力→躯体症状”的路径(参数间差异值为-2.234)。(3)体力活动在生活压力与主观幸福感整体路径模型中的调节作用分析结果显示,体力活动能够调节“消极应对方式→躯体症状”、“消极应对方式→抑郁症状”、“消极应对方式→焦虑症状”的路径(参数间差异值分别为:-2.152;-2.029;-2.356)。研究三:自主神经功能与主观幸福感的路径关系研究基于情绪理论,利用链式中介效应模型探讨自主神经功能与主观幸福感的路径关系,验证了躯体症状/泌尿生殖道症状、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在自主神经功能与主观幸福感路径关系中的作用,以此揭示自主神经功能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路径。主要结果如下:(1)在TP通过躯体症状、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影响主观幸福感的路径模型中:TP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直接路径不显著(Effect=-1.1558,95%CI=[-2.6465,0.3349]),TP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间接路径包括三条:TP→躯体症状→主观幸福感(Effect=-0.1687,95%CI=[-0.3832,-0.0077]);TP→焦虑症状→抑郁症状→主观幸福感(Effect=-0.7365,95%CI=[-1.3448,-0.1539]);TP→躯体症状→焦虑症状→抑郁症状→主观幸福感(Effect=-0.4307,95%CI=[-0.8474,-0.0278])。在TP通过泌尿生殖道症状、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影响主观幸福感的路径模型中:TP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直接路径不显著(Effect=-1.3310,95%CI=[-2.8178,0.1558]),TP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间接路径包括两条:TP→焦虑症状→主观幸福感(Effect=-0.2744,95%CI=[-0.5979,-0.0365]);TP→焦虑症状→抑郁症状→主观幸福感(Effect=-1.1563,95%CI=[-1.8359,-0.5110])。(2)在LF/HF通过躯体症状、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影响主观幸福感的路径模型中:以LF/HF正常为参照的相对中介分析结果显示,LF/HF对主观幸福感的直接影响不显著(LF/HF偏低:Effect=-0.8925,95%CI=[-2.2682,0.4833];LF/HF偏高:Effect=1.4796,95%CI=[-0.0629,3.0222])。LF/HF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间接路径包括四条:以LF/HF正常为参照,LF/HF偏高→躯体症状→主观幸福感(Effect=-0.2893,95%CI=[-0.5810,-0.0745]);LF/HF偏高→躯体症状→焦虑症状→主观幸福感(Effect=-0.1399,95%CI=[-0.3341,-0.0006]);LF/HF偏高→躯体症状→焦虑症状→抑郁症状→主观幸福感(Effect=-0.7157,95%CI=[-1.1847,-0.2700]);LF/HF偏低→抑郁症状→主观幸福感(Effect=-0.6958,95%CI=[-1.3328,-0.0674])。在LF/HF通过泌尿生殖道症状、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影响主观幸福感的路径模型中:以LF/HF正常为参照的相对中介分析结果显示,LF/HF对主观幸福感的直接影响不显著(LF/HF偏低:Effect=-0.7392,95%CI=[-2.1147,0.6363];LF/HF偏高:Effect=1.4229,95%CI=[-0.1137,2.9596])。LF/HF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间接路径包括六条:以LF/HF正常为参照,LF/HF偏低→泌尿生殖道症状→主观幸福感(Effect=-0.2779,95%CI=[-0.5152,-0.0904]);LF/HF偏高→焦虑症状→主观幸福感(Effect=-0.2373,95%CI=[-0.5417,-0.0337]);LF/HF偏低→抑郁症状→主观幸福感(Effect=-0.6637,95%CI=[-1.3142,-0.0372]);LF/HF偏低→泌尿生殖道症状→焦虑症状→主观幸福感(Effect=-0.0970,95%CI=[-0.2027,-0.0185]);LF/HF偏高→焦虑症状→抑郁症状→主观幸福感(Effect=-0.9096,95%CI=[-1.5996,-0.2356]);LF/HF偏低→泌尿生殖道症状→焦虑症状→抑郁症状→主观幸福感(Effect=-0.3718,95%CI=[-0.6243,-0.1397])。【结论】(1)中年女性身心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功能偏低和失衡问题较为突出,围绝经期生理和心理症状相对严重,提示应积极采取相关措施改善中年女性的身心健康状况。(2)中年女性主观幸福感水平有待提高。社会人口学特征(个人月均收入)、行为生活方式(兴趣爱好)、生理因素(躯体症状、泌尿生殖道症状、LF/HF、自评健康)、心理因素(生活压力、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和社会因素(社会支持、与周围人关系)是主观幸福感的独立影响因素。个人月均收入水平越高、兴趣爱好广泛、自评健康状况越好、与周围人关系较好、高社会支持的个体,主观幸福感水平较高;积极应对方式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消极应对方式负向预测主观幸福感;具有躯体症状、泌尿生殖道症状、LF/HF偏低、生活压力越高、抑郁症状、焦虑症状的个体,主观幸福感水平较低。(3)本研究基于压力过程理论并结合中年女性的身心健康特征,揭示了生活压力通过中介变量(应对方式)、压力反应(躯体症状/泌尿生殖道症状/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影响主观幸福感的路径过程。在生活压力与主观幸福感的整体路径模型中,生活压力对主观幸福感具有直接负向预测作用,生活压力能够通过积极应对方式、躯体症状/泌尿生殖道症状/抑郁症状的独立中介作用或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进而在压力过程理论模型基础上扩展了调节机制的检验,提示社会支持能够缓冲生活压力对躯体症状的不利影响,体力活动能够缓冲消极应对方式对躯体症状、焦虑症状和抑郁症状的不利影响。(4)自主神经功能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重要的路径关系。本研究基于情绪理论揭示了自主神经功能通过躯体症状/泌尿生殖道症状、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影响主观幸福感的路径过程,从生理层面厘清了自主神经功能与主观幸福感的路径关系。提示提高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与促进自主神经系统的均衡性有助于缓解围绝经期生理症状,改善不良情绪体验,提升主观幸福感水平。(5)提升中年女性的主观幸福感需要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共同努力。社会层面、组织层面应通过完善女性健康政策体系、加强围绝经期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等为保障中年女性的健康福祉奠定基础;个人层面应着重加强社会支持体系、进行心理健康管理及改善自主神经功能等,以此形成促E7080分子式进健康福祉的合力,提升主观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