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1.了解延安大学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影响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来源。2.构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管理模式,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管理,观察管理前后大一新生心理问题是否得到改善,以验证我们所构建的心理健康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为今后高校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模式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同时,为国家构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管理模式提供一定的数据依据。方法:构建心理健康管理模式,在此模式的指导下对延安大学2021级1520名大学新生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和心理健康教育,然后从1520人中随机抽取200人进行团体干预与个体干预,评价心理健康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调查工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问卷、SCL-90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 90,SCL-90)。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25.0进行数据分析。对1520名大学新生经正态性检验,在各个维度上均未满足正态性分布,但由于我们使用的李克特量表可以默认其为正态分布,故采用描述性统计、t检验。所有分析均为双侧检验,置信水准为α=0.01,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三个学院大一新生SCL-90量表分析:本研究1520名大一新生中,以因子均分≥2为selleck化学阳性检出标准,有445名大学生存在轻度及以上的心理症状痛苦水平,占有效样本的29.28%。在1520名大一新生SCL-90量表各因子阳性检出率发现:排在前三位的首先是强迫症状,检出人数有368人(占24.21%)。其次为人际关系敏感,检出人数有203人(占13.36%)。第三位是抑郁,检出人数有151人(占9.93%)。最少出现的症状为躯体化,检出人数有62人(占4.09%)。根据SCL-90结果分析,各因子均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精神病性、恐怖、躯体化。大一新生SCL-90量表各因子均分与国内青年常模比较,结果表明所有因子与国内青年常模相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且9个因子均分得分均低于国内青年常模。大一新生SCL-90量表各因子均分水平与国内成人常模比较结果表明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这6个方面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且这6个因子均分得分均低于国内成人常模。但在强迫症状与恐怖的得分均明显高于国内成人常模。2.三个学院大一新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比较:大一新生SCL-90均分在性别上的比较结果表明男生组与女生组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这5方面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均表现为女生均分得分高于男生。大一新生SCL-90均分在独生子女组与非独生子女组中的比较结果表明非独生子女组与独生子女组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大一新生SCL-90均分在不同生源地中的比较结果表明在不同生源地的差异性比较中,来自城市、乡镇、农村学生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大一新生SCL-90均分在不同学院中的比较结果表明3个学院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4个方面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其中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和焦虑的得分,生命科学学院高于医学院,医学院高于化学与化工学院的得分。恐怖的得分,生命命科学学院高于化学与化工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高于医Enasidenib学院的得分。3.管理后200名大一新生SCL-90均分得分的比较:管理前与管理后200名大一新生SCL-90均分得分的比较结果表明管理前和管理后的大一新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这7个因子方面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且管理后的各个因子均分得分小于管理前各个因子均分得分。管理后200名大一新生SCL-90量表各因子均分与国内青年常模比较结果表明,所有因子均分与国内青年常模相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且9个因子分均低于国内青年常模。管理后200名大一新digital immunoassay生SCL-90量表各因子均分与国内成人常模比较结果表明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这6个方面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且所有因子均分均低于国内成人常模。结论:1.大学一年级是大学时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较高的一个阶段,性别与专业因素都会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应尽早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2.运用心理健康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并且随着心理健康管理模式持续、深入的应用,大学生不良的心理问题得到极大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