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家庭心理画:一张图读懂孩子眼中的家》翻译实践报告

随着儿童权利的普及和儿童法的发展,儿童的身心健康越来越受到国内心理工作者、儿童家长及其他普通大众的广泛关注。儿童心理学书籍是传播儿童心理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国内相关图书供应不足的背景下,中国近年来从国外引进了多部dermatologic 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应用性强的此类书籍,因此这些书籍的翻译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书籍从海外引入,其目标读者和文本功能都发生了变化,如何Crizotinib浓度以中国读者为中心进行翻译,充分发挥译者的读者意识,让中国读者快速有效地吸收心理学知识,这些都是此类书籍翻译需要研究的问题。2020年11月至2021年7月,笔者参与合译名为Die verzauberte Familie:Ein tiefenpsychologischer Zeichentest的德国儿童心理学书籍,负责翻译书籍的第四章和第五章。该书由 Marta Kos 与 Gerd Biermann 合著,2017 年 Ernst Reinhardt 出版社出版了该书第六版。本书从应用心理学专业角度出发,系统地介绍了原生家庭心理绘画测试的起源、理论背景、操作步骤、作品解释方法、评价体系以及独具特色的咨询案例。全书结构清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读者提供了实用的原生家庭心理绘画测试分析方法,以及对儿童生理心理发展阶段中出现的问题的实例分析。该书在国外具有专业性质,主要面向心理工作者及相关专业人士。书籍引入到中国后,其目标读者和文本功能发生了变化,在中国市场的卖点是“有趣”“受家长欢迎”,儿童家长是译本的主要目标受众,而译本的功能也从原文本的专业心理学测试报告转变成普通的社科读物,文本被赋予科普功能,致力于帮助中国非心理学专业读者了解心理测试和儿童心理发展方面的知识。现以此书及其引入中国的情况为基础,撰写这一翻译实践的研究报告,介绍翻译过程,结合翻译实例分析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翻译问题,并尝试得出以中国读者为中心的翻译策略。在对该书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遇到了一些翻译问题。首先,由于原文本是BLZ945体内专业性的心理学著作,我们需要在翻译中考虑到目标读者的不同文化背景和知识水平,将带有文化背景的专业心理学术语通俗易懂地翻译成中文,适当加入解释说明;其次,本书案例分析部分的文本语言分为三个层次:儿童为自己画作所创作的故事(口述)、作者对儿童病症及其画作的描述和分析、作者针对儿童及其画作给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专业性诊断。在翻译专业性诊断的时候,在采用准确的翻译术语的同时,还需要考虑读者的理解和接受程度,避免产生术语无意义地堆叠的情况,适当补充上下文逻辑;翻译儿童口述语言的时候,注意保持不同年龄的儿童的语言特点,多结合文外因素(儿童手绘画)来进行翻译。本翻译实践报告采用功能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在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提出之前,对等翻译理论曾占主导地位,对等论侧重原文与译文的关系,认为原文的特征必须在译文中得以保留。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对等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局限逐渐凸显:在现实生活中,有的译文要实现的目的或功能不同于原文的目的或功能,因此翻译并不能总要求对等,并过于注重原文想要达到的目的。一些翻译学者开始从对等论转向功能翻译,开始思考译文目标读者对译文产生的影响。功能翻译理论学家认为翻译具有目的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总是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某个特定的译文接受者群体为对象,使译文在目的语环境中具有某种功能,所以功能翻译理论家十分关注目标读者的需求。如果译文受众与原文受众不同,那么原文本的功能和目的就与译文的功能和目的不同,这个时候就要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以目标读者为中心进行翻译,使文本能更好地被目的语读者及其文化环境接受。本报告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第二部分是理论基础,包括研究概况和功能翻译理论的概述;第三部分是源文本和翻译任务介绍;第四部分分析具体翻译案例,分别从专业术语和文本层次两个层面进行分析;最后一部分是结论。本文旨在通过探索读者中心论、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心理学文本翻译,为此类文本的翻译提供一点新的思考。